Tag: 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释放最新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3月12日发表署名文章。

文章全文如下:

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

国际司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管理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一是完全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机构在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方面的要求,大幅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2018年以来,外资来华设立各类金融机构110多家。2023年,万事达在华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万事网联获批开业。二是在开展新业务试点时对中外资机构一视同仁。2022年以来,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持续扩容,截至目前共13家外资银行被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2023年,渣打银行(中国)获批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2024年以来,新增10家外资机构为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承销商,目前共13家外资机构获得此类资质。三是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座谈会,多次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多渠道、多途径加强与外资机构沟通,了解并推动解决外资在华展业的诉求。

稳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形成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

一是持续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扩大沪深港通额度,增加投资者可交易天数。开通债券通“南向通”,推出沪伦通机制并将其拓展至中国与德国、瑞士的互联互通。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扩大投资者和合格投资产品范围,提高投资额度。推出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互换通)并开通“北向通”。二是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制度规则。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和制度合二为一,取消额度限制,扩大投资范围。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和境外机构发行熊猫债的规则。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得到各国投资者的认可,中国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已被纳入富时罗素、彭博等全球旗舰指数并不断提高纳入比例。截至2024年1月底,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债券3.87万亿元,近几年年均增速均为30%。

扎实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获得广泛使用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稳步增强,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储备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五大交易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总的来看,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了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为境内外主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货币选择,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降低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篮子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金融业开放成果的重要认可。

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金融业开放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并推动其生效实施。深入开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金融服务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规则研究,持续做好我国加入CPTPP和DEPA的相关工作。

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不断提高开放宏观格局下的金融风险防控水平

一是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二是加快推进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稳定立法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长效机制。三是持续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坚定不移持续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优化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展业的程序,开展新业务试点时,坚持对内外资金融机构平等对待。二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各类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丰富可投资的行业和资产种类,进一步提升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便利性。三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原则,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安排,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四是持续完善金融监管。完善与金融业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看人民币国际化,得用“多把尺子”,而不是单看SWIFT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说:“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这个“全口径”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处理,以及大量小额跨境支付等SWIFT未能涵盖的场景,都纳入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统计范畴,从而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人民币国际化图景。

那么,想客观理解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还能参考哪些关键指标呢?

1.看CIPS的“成长”:CIPS业务规模和参与者数量快速增长的数据更能反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增长趋势。2024年,CIPS处理的业务笔数和金额同比增长分别达35%和30%,2025年又新增了泰国盘古银行、蒙古郭勒穆特银行等多个“直接参与者”——越来越多国家的银行选择用CIPS做人民币结算,机构的实际行动比绑定排名更有说服力。

2.看“真金白银”的持有: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机构吸引力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是其他国家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境外主体持有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存款等)持续增长。

从境外主体持有在岸金融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余额合计10.4万亿元,同比增长5.2%。

此外,从融资功能来看,人民币的吸引力也在提升。SWIFT数据显示,2025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为7.28%,位居美元(80.50%)之后,排名第二。债券发行规模方面,2024年,境外发行人在我国发行“熊猫债”规模1948亿元,2025年上半年,“熊猫债”发行规模947亿元,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金额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27%;境外贷款规模方面,2024年末,人民币对外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2024年,离岸人民币贷款余额约1万亿元,其中香港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235亿元。

这些都说明,综合来看,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3.看综合指数:人民币地位稳固

实际上,除了SWIFT排名,市场上有多个更全面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它综合了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外汇储备等多个维度。截至2024年底,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RII数值分别为51.13、24.07、3.69和4.47,人民币RII数值为5.68,位列第三位。

渣打银行的“人民币环球指数(RGI)”也显示,2024年离岸人民币的存款、债券交易等业务稳步增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广。

国际清算银行(BIS)面向全球主要的外汇交易商每三年开展一次外汇交易调查也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窗口”。BIS还定期统计各国银行跨境金融资产、负债,据此可间接推算出不同货币在跨境信贷融资存量中的情况。根据BIS于2025年9月公布的报告,2025年4月,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金额占比为8.5%,较前次2022年调查报告7%显著上升,排名位列第五名,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与2022年相比,人民币较英镑的占比差距大幅缩小,英镑的占比由12.9%下降至10.2%,人民币与英镑的占比差值由5.9%降至1.7%。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是“长跑”。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目标,不是在单一指标上“争名次”,而是让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更方便使用,让更多国家愿意持有人民币。

要看清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进程,我们不能只看单一指标,而需要用更多“尺子”来衡量。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稳居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规模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也包含了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新高度、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等一系列外汇领域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十七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2月以来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今年9月为3.0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保持稳定的外汇储备规模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也包含了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新高度、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化、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等一系列外汇领域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平稳。十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同GDP的比率始终保持在2%左右。今年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达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跨境直接投资实现基本可兑换。今年上半年直接投资顺差740亿美元,显示资本项目下中长期投资渠道表现稳健。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形成了证券投资项下“沪港通”、“债券通”等跨境投资机制安排。今年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近10万亿元。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直接投资账户形成的基础性国际收支长期以来保持顺差,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维持稳定奠定了基本盘。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回首过去十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历史走势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汇率市场化改革之旅,中间价最低至6.1,最高至7.1附近。除了汇率中间价数值变化,历经2015年8月、2016年2月、2017年5月、2020年10月等报价机制调整后,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基准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外汇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从十年前1%-2%上升到近两年3%-4%左右,调节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更加明显。尽管2015年底至2017年初、2018年至2019年、2022年以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综合作用影响,我国外汇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但表现出很强的韧性,总体保持稳定。

外汇市场参与者更趋理性。面对双向波动、弹性增强的人民币汇率,进出口企业等市场微观主体逐渐从跟风盲从模式转换到逢高结汇、逢低购汇的理性交易模式,企业汇率风险中性意识明显增强,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情况减少,更多聚焦于主责主业,合理管理汇率风险。2022年前8个月,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达到991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外汇套保比率达到25.4%。

总之,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市场日臻成熟,微观市场主体更注重风险管理、可持续性,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质效进一步提升,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外汇市场稳定,也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年3月以来,美国加息步伐加快,推升美元指数走强。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超过10%,短期内承压。但是,相较于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人民币表现相对良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远小于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央行已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并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上调至20%,这些都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中长期看,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我国央行仍有较多政策工具可以用来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必要时可重启逆周期因子,或在离岸市场增加央票发行规模,收紧人民币流动性。预计年底前,人民币汇率会在7.0-7.3之间徘徊。如果我国经济能够较快企稳回升,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将会大大减少。因此,稳定和发展我国经济至关重要。

盛松成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全国政协委员贺强:建议加快建设国债期权市场

建设国债期权市场,与国债期货市场形成利率风险管理的两大支柱,对于发挥债券市场在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作用非常重要。

南都记者今日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债期权市场的提案》。提案中他认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跨入世界前列,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大国标准来确定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方位,加快构建利率风险管理市场,完善债券市场体系。

贺强指出,目前在我国建设国债期权市场具有三大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提升债券市场的整体筹资功能。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债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利率风险对市场情绪影响愈加明显,通过建设国债期权市场,丰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有助于增强全市场的持债信心和买债意愿,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二是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债券已成为境外投资者的重要配置资产,更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栖息地,在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国债期权如同为债券市场提供了“保险”,在锁定利率风险的同时保留了盈利的机会,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的交易范围,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三是增强金融体系风险管理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改革强调加强宏观审慎分析,美国财政部、欧洲央行等全球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均构建了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已将利率期权价格编制的波动率指数纳入重点关注指标,我国也应该在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加入利率期权指标。四是提高国债市场金融定价基准功能。透明的国债交易价格是金融资产的定价基准,而国债期权市场通过一系列交易机制设计,形成全国性、市场化的价格,有助于改进国债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定价效率。

他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债期权市场的基础。首先,我国债券现货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市场各方具有迫切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只靠国债期货作为单一的场内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了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客观上需要建设国债期权市场。其次,我国国债期货上市以来运行平稳,达到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国债期权时的流动性水平,为我国上市国债期权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此外,我国场内和场外期权产品的发展实践为建设国债期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能够保障国债期权市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发挥风险管理功能。

为了加快建设我国国债期权市场,完善债券市场风险管理环节,着力打造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称的现代大国债券市场,贺强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中国证监会指导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抓紧研究论证,设计好产品规则,做好上市国债期权的各项筹备工作。二是建议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的四部委协调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有效推进国债期权上市。三是建议优先推出市场需求迫切、基础市场流动性好的十年期国债期权品种,后续逐步对关键期限进行期权品种的全面覆盖。

采写:南都记者熊润淼 黄莉玲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罕见表态:中国一定会放松外汇管制!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10月9日接受《财经》专访时,公开提及汇改和减少外汇管制,呼吁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减少外汇管制。

这是今年来高层首次直接、鲜明地提出放松外汇管制。

周小川和外汇管制,一个是关乎货币政策走向的央行行长,一个是投资者心中难以割舍的痛。此次采访两者同框,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

实现开放型经济目标,需要放松外汇管制

周小川在采访中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外汇管制很严重的情况下实现开放型经济,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汇率严重偏离均衡的情况下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良好互动。

中国放开外汇管制_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_中国央行周小川外汇管制放松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想真正实现开放型经济的目标,就需要放松国家的外汇管制,同时保持汇率的均衡,不然就与开放型经济目标背道而驰。

也就是说,外汇管制只是暂时行为,从大方向来看,资本更宽松地流动是改革的重要指向。

关于经济对外开放,周小川提出了“三驾马车”概念

这是周小川首次用“三驾马车”的概念定义经济对外开放。不是我们老生常谈的投资、消费、出口,而是贸易和投资、汇率、外汇管制。在采访中,他这样解释他心中的“三驾马车”。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_中国放开外汇管制_中国央行周小川外汇管制放松

周小川: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转轨经济体,基本上是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一般而言,从不开放转向开放的难处首先是汇率。在不开放的条件下,绝大多数时候汇率都处于不合理、不均衡的水平。

为此,外汇管理部门需要对用汇进行管制,而外汇管制又使对外开放的门打不太开,或是打开一点后又合上一点,甚至重新关上,时间长了就逼你下一步做出鲜明的体制选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外汇管制很严重的情况下实现开放型经济,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汇率严重偏离均衡的情况下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良好互动。

广义的对外开放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但最基础的是经济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进程中,驱动因素有很多,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来看,我觉得有“三驾马车”值得关注。哪“三驾马车”呢?一是经济对外开放主要体现为贸易投资对外开放;二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向是人民币汇率更多由市场决定,逐步走向合理均衡;三是减少外汇管制,方便对外经济活动,并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或者较高可兑换性。可自由使用和可兑换这两者大意是一致的,但并不等同。正是这“三驾马车”拉着我们走了三十多年,今天走到这个里程点。

从金融改革来看,对外开放的过程就是汇率趋向均衡、可兑换程度提高的过程。总体上,你想要什么样的开放程度,汇率机制和外汇体制就相应需要配合到什么程度;反之,选择了什么样的汇率机制和外汇体制,也基本决定了什么样的开放程度。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外汇管制的逐步减少和汇率走向合理化。

本来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做好国际化货币的准备,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流动性紧缩,纷纷要求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投资结算,人民币加入SDR就是从这里起步并加快推进的,应该说我们及时抓住了机遇。对改革来说,时间窗口很重要,有关配套措施有可能因倒逼而跟上。因此,有合适的时间窗口的时候就一定要抓住,错过了时机,未来成本可能会更高,困难也会更多。

具体而言,对外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减少外汇管制要整体推进,不管各自速度如何,整个大方向是要往前的。这就需要注意时间窗口,有些改革遇到了合适的时间窗口就可以加速推进,有些改革没有时间窗口就可能稍微缓一些。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民币加入SDR的一个重要机遇。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表示:外汇管理政策不会倒退

除了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另一位官员在今年也发出了类似的声音。

今年2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正是国内严密监控海外投资,加强资本管制的时期。潘功胜表示,当初采取的限制资本外流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可疑交易和腐败交易,以及货币投机,着力维护外汇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外汇管理政策不会倒退,更不会回到资本控制的老路上。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_中国央行周小川外汇管制放松_中国放开外汇管制

“最近采取的收紧措施主要是为了堵住漏洞、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并根除腐败,而并非在不断开放的形势下,违背发展的一般趋势。”

“我们坚持一个原则:打开的窗户不会关上。外汇管理政策不会倒退,更不用说回到资本控制的老路上。”

放松外汇管制信号释放,与近期人民币走势相呼应

央行行长周小川释放的重要信号,已经反映在了人民币的走势上。国庆以来,人民币持续走强,针对主要货币的汇率都不断上涨。

国庆前,人民币兑美元还在往下走↓↓↓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_中国放开外汇管制_中国央行周小川外汇管制放松

但国庆假期后,接连两天都传来人民币上涨的消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近三年的跌势出现了扭转,兑美元已累计升值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_中国放开外汇管制_中国央行周小川外汇管制放松

央行外汇储备额企稳,周小川主张放松资本管制

除了央行行长周小川释放的重要信号,另一方面,中国央行外汇储备额已经企稳,这也推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情况的扭转,让周小川及其改革派同僚获得了主张放松资本管制的机会。

央行官网10月9日发布了9月中国外汇储备数据,外汇储备规模较8月末上升170亿美元,目前为31085亿美元,从今年2月开始八连涨,实现2014年6月以来最长连续增长时间。

中国放开外汇管制_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_中国央行周小川外汇管制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