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有升值预期

时代财经APP记者 魏子皓

2018年12月外汇储备数据_外汇储备大汇率_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分析

2019年1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8年12末的外汇储备数据。整体来看,数据虽然较去年末有所减少,但这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在全球经济增长分化、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加大背景下,2018年外汇储备规模出现小幅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

专家认为,12末的外汇储备数据或显示央行基本没有通过外汇储备干预人民币汇率,人民币的贬值压力有所减轻。

数据显示,中国12月外汇储备为30727.12亿美元,相比2017年末减少672.37亿美元,高于此前市场的预期值30700亿美元,且较11月的前值30617亿美元环比增加110亿美元。

外管局解释称,12月外储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年末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汇率小幅上升,主要国家债券价格有所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回升。

数据还显示,中国12月末黄金储备5956万盎司,较11月末的5924万盎司增加32万盎司,为2016年10月以来的首次上升。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解读称,2018年全年来看,外汇储备规模出现小幅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在全球经济增长分化、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加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币汇率及市场预期总体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和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王春英表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但中国经济发展拥有足够韧性和巨大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有条件抵御外部冲击和市场波动,保持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平稳和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有升值预期,预计外汇储备水平将继续保持稳定,”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时代财经表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外汇储备大汇率_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分析_2018年12月外汇储备数据

王晋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全球第一的积极影响

本文字数:4010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提到“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今年5月末超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

外汇储备的累积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制造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和价值链体系形成全球竞争力的结果,是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表现。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我国对外经济金融关系上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制造业贸易顺差推动外汇储备持续积累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两个明确的阶段:2012年之前注重外汇储备的积累,2012年至今则注重外汇储备动态平衡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来获取外汇,同时进口资本品来帮助国内企业促进技术进步。1980—199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金额为973.3亿美元。在FDI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下,国内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边干边学,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得我国工业制成品逐步有能力大规模参与出口贸易。

1994年之前,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为顺差。从1995年开始,我国逐步形成制造业对外贸易顺差、初级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格局。2006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比例达到94.5%,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模式,制造业贸易顺差成为我国快速累积外汇储备的基础。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接近1.1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接近2.4万亿美元;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接近3.2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动态平衡管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012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的规模。这十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依靠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经常账户长期保持顺差,而资本和金融账户在双向开放中基本保持了动态平衡,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维持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例保持在2%的条件下,稳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已经度过了注重外汇储备累积的阶段,进入了外汇储备动态平衡管理的新阶段。

外汇储备动态平衡管理是新时代的产物,服务制造强国战略需求,服务“双向开放”战略需求。外汇储备动态平衡管理新阶段呈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做大做强制造业是实现贸易顺差的基础。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为90.1%,2012年这一比例首次超过95%,接近95.1%;2012—2021年的十年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保持在95.1%,占比非常稳定,但出口额十年间增长了65.4%,由2012年的1.95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22万亿美元。

其二,出口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为51.4%和37.7%,一般贸易出口额是加工贸易出口额的近1.4倍。而2021年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为60.9%和24.6%,一般贸易出口额是加工贸易出口额的近2.5倍。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占比显著上升,表明我国出口更加依赖国内产业链的形成,出口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其三,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企业逐步成为出口的主力军。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约一半(49.9%),2021年这一比例下降至34.3%,约占我国总出口的1/3。

其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加快双向开放的新阶段,“引进来”和“走出去”保持了平衡。2012—2021年的十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约1.33万亿美元,与1983—2011年的近三十年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35万亿美元基本相当。2012—2021年十年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累计金额超过1.13万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ODI只有20.87亿美元,2003—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ODI累计数额也只有2505亿美元。由此可见,2012年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双向开放的平衡发展。

其五,金融开放为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十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平稳,跨境直接投资实现基本可兑换。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抓手,我国积极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形成了证券投资项下“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跨境投资机制安排,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坚定有力。截至今年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约10万亿元,外资正在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投资者。

切实发挥“稳定器”“助推器”作用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4,国际投资稳健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际投资净头寸1.68万亿美元,今年二季度末我国国际投资净头寸上升至2.08万亿美元。在外汇储备动态平衡管理的新阶段,我国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切实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提高外部融资能力和抗击外部风险冲击的作用,切实发挥我国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稳定器”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

首先,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过去十年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的十年。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是汇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此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基准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其间,尽管遭遇美联储在次贷危机之后的紧缩周期,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从2014年底的3.83万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3.14万亿美元,但在防止人民币汇率过度波动方面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过去十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呈现出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的特征。截至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6.1—7.3之间双向波动,人民币是全球大经济体中币值最稳健的货币之一,经受住了美联储2015年和今年3月以来两次紧缩周期的考验,抵御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也经受住了2020年以来世纪疫情的冲击。即使是在今年美联储激进加息、美元指数上涨约18%的背景下,人民币的贬值幅度也明显低于全球重要货币欧元、英镑和日元的贬值幅度。

可以说,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也为我国货币政策保持自主性创造了空间。今年以来,在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年化波动率从十年前的1%—2%左右上升到近两年的3%—4%左右。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支撑和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保障下,人民币汇率充分发挥了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维护了人民币具有稳定国际购买力的声誉。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为跨境资本的有序流动创造了良好的预期,在“汇率风险中性”的理念下,为中国进出口的汇率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稳定的汇率对人民币国际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16年末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08%,今年二季度末上升到2.88%,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数据显示,去年底人民币国际结算份额为2.7%,首次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结算货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国际化反过来助力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其次,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能力,抗击外部风险。充足的外汇储备发挥着流动性保险的功能,能够提高企业承担风险的意愿,并提高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能力,助力企业对外投资,提升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安全。2021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接近2.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我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一带一路”成为世界拓展投资经贸关系的重要的新国际平台。2013—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直接投资约1600亿美元。今年1—8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近140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8.6%。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80%的存量集中在服务业,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领域。我国对外投资领域日趋广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最后,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我国石油等能源和部分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充足的外汇储备一方面能够保证我国利用国际市场保障这类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能源合作建设,在推进能源转型和构建能源安全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月份外汇储备小幅下降汇率双向波动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下降原因_美元指数上涨影响_外汇储备大汇率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49亿美元,较3月末下降180亿美元,降幅为0.57%。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指数上涨超过2%,主要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下跌和资产价格回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下降。

“美元汇率和美债收益率的回调引起的估值减少是4月外汇储备规模减少的主要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

据温彬测算,一方面,4月美元指数明显回升,由3月末的89.9829升至91.8378,升值幅度为2.06%,与此同时,欧元对美元汇率贬值1.98%,美元对日元汇率升值2.87%。美元相对主要货币升值,使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计价部分折算成美元计价后形成估值损失。

另一方面,4月主要国家国债收益率走高,其中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3月末的2.74%升至2.95%,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3月末的0.53%升至0.60%,导致我国持有主要国家国债价格下降,外汇储备账面价值减少。

上述外汇局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开局良好,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并保持基本稳定,汇率预期合理分化,境内外汇市场供求自主平衡。

展望未来,这位负责人认为,我国经济有条件有能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随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我国跨境资金仍将保持双向流动、总体平衡的格局。与此同时,虽然面临各种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仍将保持复苏势头。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记者 李丹丹

能抗风险、稳汇率、防危机,外汇储备到底值不值?

2025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3222亿美元,创下近十年新高,仍稳居全球第一,且是第二名日本的两倍以上。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就是:“这钱真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

别急,咱们一条条捋清楚。

中国外汇储备的作用_中国外汇储备分析_外汇储备作用与来源

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出口+外资是主要来源

通俗点说,外汇储备就是国家手头握着的“外币资产”,比如美元、欧元、日元等,形式上可能是外国国债、现金存款、黄金等,掌握在中央银行手里。

那它是怎么来的吗?主要有两个口子:

第一,是贸易顺差。

中国是出口大国,卖东西赚回来的外汇比进口花出去的多,这就叫顺差。出口企业拿到美元后,一般会在银行换成人民币,银行再把这些美元“甩锅”给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储备就这么涨起来了。

第二,是外资流入。

像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先把美元汇进来,然后在国内买设备、建厂房、雇员工。这些外资流入,也会转化为央行手里的外汇储备。

这两个口子流了二十多年,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的黄金十年,外汇储备一度涨到3.99万亿美元(2014年)。虽然之后略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外汇储备的作用_外汇储备作用与来源_中国外汇储备分析

外汇储备有啥用?稳贸易、还外债、防资本冲击

那为啥要囤这么多外汇?难道不能拿去花点、投资点?其实,这些“外币存款”不是为了炫富,而是国家维稳的底牌——它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能扛事”。

1.保障国际贸易不断链

国际贸易主要是用美元结算。万一油价暴涨、外需猛增,进口企业临时需要大量外汇,国家必须兜得住。外汇储备就是这笔“救急钱”。

以前国际上有个老标准:外汇储备得覆盖3个月的进口额。这个标准现在有点保守,但中国目前的储备远超这个线,完全能保证贸易不停摆。

外汇储备作用与来源_中国外汇储备分析_中国外汇储备的作用

2.防止债务危机爆发

这才是更核心的作用——还外债。

目前我国外债总额约为2.4万亿美元,但多是长期债,不是“明天就得还”的那种。短期要还的钱不算多,和贸易用汇加起来,也远低于我们3万多亿的储备。

别以为这只是理论问题——几乎所有新兴市场金融危机,都是从外汇储备不够开始的。

比如:

今天的斯里兰卡、尼泊尔还在经历类似的困境。所以外汇储备多点、稳点,不是浪费,而是保险。

3.防止“人民币挤兑”式资本外流

还有一个不太常说但很关键的作用——防资本市场突然“抽风”。

我国广义货币(M2)约是GDP的2.2倍,意味着社会上人民币存量巨大。如果某天大家一窝蜂去银行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央行外汇储备就会被“挤兑”掉。

这时候储备就要“顶上”:你换,我就兑。兑得住,市场就稳;兑不住,信心崩盘。

这也是为啥我们还有外汇额度限制(比如个人每年限兑5万美元),因为一旦市场“共振”,后果不堪设想。

是不是越多越好?也得“管得住、用得好”

有人问,那是不是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答案是:不是。

理由很简单:这钱不是“闲钱”,而是“死钱”。

你不能随便拿来发工资、修高铁,它必须以外币形式存在,很多时候还得买美国国债、欧元债券这些利息低、波动小的资产。收益低、流动性强,是基本要求。

所以,重点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管得好不好”。

管理外汇储备,核心就是三件事:

比如,现在菲律宾、印度等国的央行,也开始考虑持有一部分人民币资产。我国若能适度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为全球央行提供人民币资产选项,说不定还能让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分量。

写在最后:这不是“存款”,是国家的“底气”

总结来说,外汇储备不是简单的“有钱”,而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压舱石。

它能:

但也不能无限增加,更不能只投在一个篮子里,合理配置、专业管理,才能让这万亿资产真正发挥作用。

在动荡的全球金融环境下,外汇储备就像是国家手里的一张底牌:不一定总要出,但不能没有。

亚太国家外汇储备“新用途”: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延缓加息步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面对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所引发的本国货币贬值与资本流出压力,亚太国家稳定外汇储备的难度日益加大。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印度、泰国、韩国的外汇储备分别减少约620亿美元、约280亿美元与约250亿美元。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这些亚太国家外汇储备缩水,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美元上涨导致他们外汇储备里的非美货币资产折算成美元后的金额减少,二是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下跌拖累外汇储备估值下跌,三是他们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市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

“尤其是干预汇市对这些亚太国家外汇储备消耗的冲击相对较大。”一位新兴市场投资基金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比如为了遏制印度卢比贬值,近期印度央行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市的频率明显增加。

在他看来,这些亚太国家之所以纷纷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市,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不愿跟随美联储大幅度加息以确保经济增长,但面对美元资产利差优势缩小,他们只能动用外汇储备作为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关键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似乎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记者多方了解到,今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波动,主要反映外汇储备各类资产价格变化与汇率因素折算。

8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41亿美元,较6月末上升328亿美元,升幅为1.07%。

一位国内大型私募基金宏观经济学家表示,7月全球股票债券价格有所回升,驱动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明显上涨,甚至它成功抵消了当月美元上涨等汇率因素影响,令外汇储备延续平稳波动态势。但这也反映资产价格变化与汇率折算因素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波动起到主要影响。

在他看来,今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持续均衡,加之经常账户保持顺差与长期资本继续流入中国,令中国相关部门无需投放外汇储备填补资本流出与经常账户赤字缺口。

国家外汇局副局长王春英指出,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以及长期资本流入仍然是稳定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且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持续居全球首位,仍然发挥着稳定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亚太国家消耗外汇储备稳汇率

面对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所带来的资本流出与本国货币贬值压力,越来越多亚太国家不再选择跟随美联储大幅加息,而是动用外汇储备稳定本国货币汇率。

瑞穗银行经济学家Vishnu Varathan对此认为,亚太地区新兴经济国家央行不太愿意沉迷于竞争性加息,所幸外汇储为这些央行提供一些操作空间,可以作为支持本国货币汇率和遏制输入性通胀的手段。

一位外汇经纪商表示,在7月美元指数创新过去20年以来新高期间,印度等亚太国家央行都在频繁动用外汇储备(抛售美元储备)稳定本国货币汇率。

“尽管此举无法扭转本国货币贬值趋势,但它的确令印度卢比汇率跌幅小于多数亚太国家货币。”他指出,这也带来三大好处,一是有效降低输入性通胀压力,给本国通胀降温;二是有效缓解资本流出压力,毕竟货币大幅贬值会导致众多套利交易资本收益大幅缩水,令他们以更大规模撤离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国家;三是给这些亚太国家放缓加息步伐赢得重要的窗口期。

这位外汇经纪商指出,在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极大的情况下,若亚太国家贸然跟随美联储大幅加息,势必造成本国经济进一步低迷,尤其对出口导向型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大幅加息无疑将加重外贸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导致更多企业遭遇破产与经济动荡。

Maybank投资银行经济学家Chua Hak Bin指出,如今亚太国家动用外汇储备稳定本国货币汇率,还能有效降低出口企业与金融机构借款人的风险,对出口导向型亚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稳定显得尤其重要。

但是,亚太国家持续消耗外汇储备稳汇率,未必是长久之道。

Vishnu Varathan直言,相比以往亚洲遭遇的经济危机,目前泰国、菲律宾与韩国的外汇储备美元资产流失程度达到令人担忧的水准。

记者多方了解到,如何吸引美元资金重返新兴市场以填补外汇储备的美元资产,正成为不少亚太国家的新挑战。比如印度央行近期放宽非居民印度人的美元定期存款限制。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要稳定本国汇率,不能仅仅依靠消耗外汇储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韩国已要求国民养老金服务机构在海外投资时开展更积极的汇率对冲,减少韩元异常大幅波动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平稳波动

相比众多亚太国家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稳定本国货币汇率,中国似乎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一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出现较大幅度贬值,但众多海外投资机构几乎都没发现中国相关部门干预汇市的迹象。这背后,是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保持均衡态势,令中国无需额外投放外汇储备对冲资本流出压力。

在他看来,不同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先后遭遇外贸逆差与资本流出压力,中国经常项目账户保持顺差与长期资本持续流入,令中国拥有足够的外币资金流入以充实外汇储备,确保外汇储备基本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78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上半年外贸顺差更是超过3700亿美元,不但给人民币在合理区间平稳波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令中国外汇储备拥有更充足的资金吸收操作空间。

“其实,我们投资模型显示,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并没有从金融市场吸收大量资金,其资产规模波动更多反映其资产组合的价格波动与汇率折算因素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境内金融市场汇聚数千亿美元外汇存款,足以有效对冲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因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压力,因此中国根本无需牺牲外汇储备遏制资本流出。”上述新兴市场投资基金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认为,当前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变化的主要是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未来美元指数继续大涨、美债欧债等继续大跌的可能性有所下降,加之中国经济稳步恢复,有利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在剔除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因素后,国际收支因素也会带来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比如7月中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均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金融项目大概率保持“一顺一逆”状态,且顺差略强于逆差。

通联数据Datayes显示,尽管7月北向资金与南向资金分别净流出210.69亿元人民币与305.03亿港元,但当月强劲的外贸顺差数据足以抵消这两个资本项资本流出压力,确保跨境资本流动延续均衡态势。

王春英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充满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较大。但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支持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