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外汇资讯

出口结汇方式有哪些

出口结汇方式有哪些

出口结汇的方式有三种:收妥结汇、出口押汇和定期结汇。

1、收妥结汇

收妥结汇又称“先收后付”,是指议付行收到出口公司的出口单据后,经审查无误,将单据寄交国外付款行索取货款,待收到付款行将货款拨入议付行账户通知书时,即按当时外汇牌价,折成人民币拨给出口公司,我国银行一般采用收妥结汇方式,尤其是对可以电报索汇的信用证业务,因为在电汇索汇时,收汇较快,一般都短于规定的押汇时间。

2、定期结汇

定期结汇是指议付行根据向国外付款行索偿所需时间,预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结汇期限(7到14天不等),到期后主动将票款金额折成人民币拨交出口企业。

3、出口押汇

出口押汇也称“买单结汇”或“议付”,是指议付行在审单无误的情况下,按信用证条款买入受益人(出口公司)的汇票和单据,从票面金额中扣除从议付日到估计收到票款之日的利息,将余款按议付日牌价,折成人民币拨给出口公司。议付行向受益人垫付资金,买入跟单汇票后,即成为汇票持有人,可凭票向付款行索取票款。银行同意做出口押汇,是为了对出口公司提供资金融通,有利于出口公司的资金周转。

出口押汇方式下,出口地银行买入跟单汇票后,面临开证行自身的原因或单据的挑剔而拒付的风险。因此,我国银行只对符合以下条件的出口信用证业务作押汇:

(1)开证行资信良好;

(2)单证相符的单据;

(3)可由议付行执行议付、付款或承兑的信用证;

(4)开证行不属于外汇短缺或有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国家和地区。

7月13日 | 金融小知识:外汇交易,货币的“低买高卖”游戏

外汇交易入门指南_外汇交易基础知识_中国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外汇交易:

货币的“低买高卖”游戏

外汇交易,就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进行交换,例如,用人民币去换取美元、欧元等。从交易的本质和实现的类型来看,外汇交易则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为满足客户真实的贸易、资本交易需求进行的基础外汇交易;在基础外汇交易之上,为规避和防范汇率风险或出于外汇投资、投机需求进行的外汇衍生工具交易。

外汇交易入门指南_中国外汇市场交易品种_外汇交易基础知识

外汇交易主要可分为现钞外汇交易、现货外汇交易、合约现货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交易等。

在外汇交易中,汇率也称“汇价”“外汇牌价”,是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兑换的比率,例如,当你看到“USD/CNY=7.1891”时,意味着1美元可以兑换7.1891元人民币,这个兑换比率就是“汇率”。汇率如同股票价格,会时刻波动。影响汇率的因素错综复杂,小到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大到全球政治局势、央行货币政策。理解汇率波动,是打开外汇交易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外汇交易以“货币对”为基本单元,交易本质是两种货币的价值兑换关系。其中,直盘货币对是包含美元的货币对,如USD/CNY(美元兑人民币)、USD/CHF(美元兑瑞士法郎),这类货币对交易量大,流动性好;交叉盘货币对是不包含美元的货币对,比如 EUR/JPY(欧元兑日元)、GBP/EUR(英镑兑欧元);Exotic货币对则是由一种主要货币和一种新兴经济体或小国家货币组成,如USD/TRY(美元兑土耳其里拉),这类货币对波动较大,风险也相对较高。

杠杆机制是外汇交易的重要特征,其本质是信用交易工具。所谓杠杆,就是交易量与要求的保证金之间的比率,通过杠杆,投资者用很小的钱就可以买卖数量相对较大的证券数额。以1:100杠杆为例,投资者存入1%的保证金(如1万元)可撬动100万元的交易规模,这一机制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同步放大风险,因此杠杆使用需严格匹配风险承受能力。

在外汇交易领域,“头寸”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是一种市场约定,一种以买入或者卖出来表达的交易意向。在外汇交易中,投资者通过签订合约来承诺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买入或卖出特定货币,其中,买进外汇合约者是多头,处于盼涨部位,卖出外汇合约者为空头,处于盼跌部位。头寸可指投资者拥有或借出的资金数量。

此外,“止损”与“止盈”是外汇交易中控制风险与锁定收益的关键工具,前者在市场走势与预期相悖、价格触及预设点位时自动平仓,避免损失扩大;后者在价格达到预期盈利目标时了结交易,锁定利润。例如,在1.1000买入 EUR/USD并设置1.0950止损位、1.1100止盈位,若价格下跌至1.0950则自动止损,限制亏损幅度;若上涨至1.1100则自动止盈,实现收益落袋。

外汇交易作为一种金融投资手段,虽然具有潜在的盈利机会,但同时也伴随着多种风险,例如:

市场风险:汇率波动难以捉摸。外汇市场受到全球经济、政治、突发事件等多重因素影响,汇率波动频繁且难以精准预测。即便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也无法保证每次的市场判断都准确无误。参与外汇交易,一定要做好本金亏损的心理准备,切勿投入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资金。

平台风险:小心黑平台陷阱。外汇交易市场鱼龙混杂,部分非法平台以“高收益”“稳赚不赔”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入局。这些黑平台往往没有正规监管,存在操纵交易数据、卷款跑路等问题。投资者务必选择受权威机构监管的正规平台,避免在无资质平台交易。同时,对于陌生人推荐的“内幕消息”“带单服务”,一定要保持警惕,谨防诈骗。

操作风险:克服盲目跟风与情绪化交易。许多新手投资者容易盲目跟风市场热点,或者在交易中被贪婪、恐惧等情绪左右。看到别人赚钱就冲动入场,亏损时又舍不得止损,最终导致更大的损失。外汇交易需要理性分析,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交易计划,避免情绪化操作。

外汇交易的核心是通过汇率波动实现货币的“低买高卖”,但其背后暗藏多重专业逻辑与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将风险意识置于首位,明确这并非简单的“货币兑换游戏”,也不是投机赌局,唯有敬畏风险、保持理性,才能在市场波动中更稳健地把控交易节奏。

参考自:《百姓金融知识读本》《外汇交易实训新篇》、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期刊《外汇交易》等

我国外汇储备基础稳固

国家外汇管理局2023年1月7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7亿美元,较2022年11月末上升102亿美元,升幅为0.33%。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3个月回升。

2022年12月份,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及预期、全球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2022年12月份,全球通胀虽高位回落但仍远高于各国政策目标,发达国家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全球债券和股票价格总体下跌,我国外汇储备受到资产价格变化的负面影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美国通胀先于欧洲回落,美国加息已充分定价,美元指数高位回落,全月下跌2.3%,利于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部分因汇率折算而升值。在汇兑和资产估值因素相互对冲的情况下,2022年12月份我国外汇储备环比增加102亿美元,表明国际收支的改善起到了较大作用。特别是2022年12月份我国沪深股市“北向通”净流入资金超过350亿美元,表明海外资金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前景。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2022年12月份我国外汇储备面临“多空交织”的局面。具体看,12月份美元指数开于106.02,收于103.49,跌幅为2.37%,推升非美资产的美元价格,利多外汇储备。此外,预计贸易顺差大概率位于相对高位。但与此同时,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欧元区10年期公债到期收益率、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以及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较前值上行,压低外汇储备中债券资产价格,利空我国外汇储备。综上,利多因素占上风,使得12月末外汇储备较11月末上行。

事实上,受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多国外汇储备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规模下降1.3万亿美元至11.6万亿美元,降幅为10.22%。温彬表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全年基本稳定,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去年四季度连续三个月上升,有利于外界增强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在部署今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时,外汇局表示要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推进专业化投资能力建设、科技化运营能力建设、市场化机构治理能力建设,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展望2023年,温彬认为,受高通胀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和外需可能放缓,但我国对外出口潜力大、韧性强,经常项目将继续保持顺差格局;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稳固回升,人民币资产仍具备较大吸引力,资本和金融账户趋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总体平稳,有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2023年我国外汇储备大概率逐季上行。”郑后成认为,在美国宏观经济衰退,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上升的背景下,预计美元指数与10年期美债到期收益率大概率承压,逐季利多我国外汇储备。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由于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海外市场波动较大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存在一定波动;但在有利因素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结构逐步优化,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而我国经济处于复苏轨道,外贸展现韧性,外资继续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外资趋势流入,预计外汇储备整体保持平稳。

合格境外投资者昨起可参与ETF期权交易

据中国证监会公告,10月9日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以下合称“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以参与场内ETF期权(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期权)交易,交易目的限于套期保值。至此,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达到104个。

业内人士表示,ETF期权是境内运行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合格境外投资者利用ETF期权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其投资组合波动,提升投资积极性,稳步增加对A股的长期投资。未来,随着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进一步完善,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有望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渠道增持中国资产。

增强外资对A股市场信心

今年以来,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品种范围持续拓宽。2月份,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及其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布公告,合计向合格境外投资者新增开放29个商品期货期权品种;6月份,上期所、郑商所、大商所再次向合格境外投资者新增开放16个商品期货期权品种;9月份,上期所向合格境外投资者新增开放4个期货期权品种。

截至今年9月底,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以参与交易的期货期权品种达到95个,包括88个商品期货期权品种合约和7个股指期货期权品种合约。

9月3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通知,自10月9日起开始受理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股票期权交易的业务办理申请。中国结算同日发布通知,各结算参与人做好业务技术准备。此次向合格境外投资者新增开放的场内ETF期权有9个,为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宽基ETF期权。至此,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达到104个。

目前,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融资融券等。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为外资提供适配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投资稳定性,促进长期配置。同时,此举标志着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迈上新台阶,有利于增强外资对A股市场信心。

制度优化有望持续

近年来,随着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投资便利性提高,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迅速增长。中国证监会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机构类型覆盖境外主权基金、国际组织、政府投资机构、养老基金、资产管理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

田利辉表示,近年来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对外资吸引力提升,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意愿与能力双提升。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已从“准入”转向“便利”,从“单一”转向“多元”,彰显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吸引力与包容性。

合格境外投资者通过深度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为国内市场注入资金活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合格境外投资者持A股规模9493亿元。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证券服务部总监钟咏苓表示,多年来,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不断优化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已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以及稳定的增量资金来源之一,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后续,中国证监会还将出台更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改革举措,有力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今年6月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将发布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方案,进一步优化准入管理、投资运作等安排。

田利辉表示,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拓展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品种,优化交易机制,深化与国际规则接轨;加强跨境监管协作,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流动性;同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为外资提供更便利、更安全的投资环境,推动资本市场从“被动开放”向“主动引领”跃升。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可以从三方面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首先,提升结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其次,扩大投资标的范围,匹配外资对高成长资产的偏好。最后,明确税收优惠。可通过法规明确合格境外投资者税收优惠等,并建立政策调整过渡期机制。

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深改红利持续释放,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更多外资将投资中国市场。钟咏苓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金融资产正不断吸引外资关注,各类境外机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结构性增长机遇。随着一系列深化制度型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结合中国科技创新、AI+行情、公募基金发行回暖以及险资积极入市等利好因素的延续,有望看到更多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渠道增持中国资产。(吴晓璐)

又增了!继去年买金9吨后,中国央行今年1月再次购入10吨黄金

2018年各国央行购金潮涌起,今年1月央行购金行动仍在延续,让黄金的投资前景充满想象空间。

据中国人民银行2月12日公布的官方储备资产表显示,2019年1月末,黄金储备变动为5994万盎司,较去年底5956万盎司黄金增持38万盎司。这是继去年12月央行增持32万盎司黄金至5956万盎司再次增持行动。央行从去年12月开始连续两个月增持黄金行动,为黄金市场带来不少想象空间,投资者是否也该跟着央行买点黄金?

VCG111189438369.jpg

央行连续2月增持黄金

刷新保持长达26个月的记录

去年12月末,中国人民银行黄金储备刷新了保持长达26个月的记录,增持黄金32万盎司,按照每盎司黄金28.3495克计算,约合黄金9.07吨,这是自2016年10月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来,我国央行首次增加黄金资产储备。根据最新公布的1月官方储备资产表数据显示,我国黄金储备再次刷新至5994万盎司,比去年底增持38万盎司,约合黄金10.77吨。而这是央行继去年12月增持行动之后,连续第二个月增持黄金。

image.png

数据自中国人民银行,2019统计数据,官方资产储备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黄金储备数据,中国黄金储备单月最大几笔增持分别出现在2009年4月和2015年6月,2009年4月,黄金增加1460万盎司至3389万盎司,2015年6月,增加1943万盎司至5332万盎司。而从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除了2016年5月空白之外,央行每月均增加黄金储备。不过从2016年10月黄金储备达到5924万盎司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未再增持黄金,这一纪录保持了26个月之久。

2018年全球央行买金创新高

达到196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央行的购金仅仅是2018年各国央行购金潮的一部分。

据世界黄金协会今年1月31日发布的《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央行的官方黄金储备新增651.5吨,比上一年增长74%,达到196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称,世界黄金总需求达到4345.1吨,比2017年增长4.0%,推动者这一增长的主要是各国央行购金潮,2018年各国央行共计购买了651.5吨黄金,是有记录以来年均总量第二高的年度总购买量。据各国央行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来大致统计,2018年豪购黄金的各国央行当中,俄罗斯央行买入达263.9 吨黄金,购买量再创新高排名第一,也成为全球第五个储备量超过2000 吨关口的国家,其次匈牙利、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和印度买金都超过30吨,此外澳大利亚、德国、蒙古、伊拉克等央行也在积极配置黄金。

对于各国央行涌现的“购金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央行继续买入黄金,使其外汇储备多元化,并对冲法币风险,尤其是由于新兴市场央行往往持有大量美国国债。2018年的央行黄金需求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因为有更多国家为了多元化和安全起见,在外汇储备中增持黄金。

各国央行步入“降息潮”

“宽松”渐近利好黄金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等资产的安全性受经济不确定性政策影响,导致其具备卖出部分美国国债并买入黄金的动力。

也有分析指出,随着美联储释放暂停加息“鸽派”信号,加上各国央行步入“降息潮”,各国货币宽松渐近,利好黄金。

VCG111157595753.jpg

“央行增持黄金,更多是基于战略储备,不过从黄金走势看,前两年黄金大底已经形成,黄金是有投资机会的。”威尔鑫首席黄金分析师杨易君指出,今年1月美联储释放出超预期的鸽派言论,此外不少央行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印度央行更是意外降息,杨易君认为,这些消息相对利好,因为过去经济不及预期,不少新兴经济体需要结构性货币宽松,但美元又处于加息周期中,新兴经济体要考虑本币贬值风险,“一旦美元停止加息,各国货币可以相对宽松,从3到5年长期来看,黄金还有上涨空间,现在逢低买入是个机会。”

红星新闻记者  吕波 图据视觉中国

编辑 龚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