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通货膨胀

请问1948年的一千万法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48年是法币发行的最后一个年份,这年8月,国民政府宣布推出金圆券来取代法币。

根据1948年8月19日以总统命令形势发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两者的比价是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同时,国民政府要求民众将手中持有的美元等外币和黄金,银元也一并限期兑换成金圆券,逾期持有者可获罪。

金圆券发行初期政府明文规定1美元兑换4元金圆券,1块银元兑换2元金圆券。

1000万法币≈3.33元金圆券,折合银元的话不到1.7元。这样以金圆券发行时规定的兑换比价来作为参照物推算的话1000万法币在当时并不是一无是处毫无购买力可言。1块银元在30年代初期的北京,可以让四个人在外吃一顿比较丰盛的饭,二等巡街警察的月饷银是6块银元。1000万法币估计可以让你不太尴尬的过一个星期,现在你过一个星期需要多少钱?

其实,很难说清那时候的钱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因为人类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的。很多人习惯拿大米来做参照物,这也不准确。在化肥农药育种和机械化普及的今天,如今的亩产量远非当时能比,东西多价格自然就便宜。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拿破仑时期铝比等重的黄金还要值钱,你弄1吨铝穿越去那时候的欧洲的话,你就是土豪甚至可以成为欧洲某国最靓的仔。在电解技术被人类搞出来之后,铝还是那个铝,现在1吨铝的价格有值几何呢,别说欧洲土豪了,就是村里的土豪也轮不上你吧。在中世纪的意大利,一粒胡椒可以换一枚银币,你要是拿几瓶黑胡椒粉到那个时代的街上撒着玩儿,概念绝对可以和现在用茅台冲马桶划等号。现在谁还拿一粒胡椒当回事儿?掉地上连捡都懒得捡,回头弄一手胡椒味还得打喷嚏。

汇率崩盘16.4,外储仅剩600亿美元!土耳其,国家崩盘

土耳其里拉兑美元的汇率,已经贬值到16.44,接下来6月份美联储加息后,土耳其里拉应该会崩盘至20这个位置。因为,土耳其的外储已经仅剩下600亿美元。这点钱,要想打汇率保卫战,岂不是痴人说梦?

土耳其外储跌破600亿美元_外汇储备大汇率_土耳其里拉汇率崩盘风险

土耳其里拉汇率崩盘风险_土耳其外储跌破600亿美元_外汇储备大汇率

这是土耳其的外储,5月20日所在的那周已降至600亿美元,更早一周是612亿美元,更早一周是660亿美元。最高的时候,4月份那周也才690亿美元。

下一次发布,土耳其的外储将跌破600亿美元大关,可能7月份的时候就会失守500亿美元大关。

土耳其里拉汇率崩盘风险_外汇储备大汇率_土耳其外储跌破600亿美元

土耳其的外债,2021年四季度末是4410亿美元。

现在,土耳其是600亿美元的外储,对应4410亿美元的外债。2022年1月3日时,1美元兑换13.1里拉。到了2022年6月1日是,1美元兑换16.4里拉。

里拉的崩盘,让土耳其的GDP的美元计价一泻千里。

土耳其外储跌破600亿美元_外汇储备大汇率_土耳其里拉汇率崩盘风险

土耳其的通胀,4月份已经高达69.97%。这个印钞机加班加点,纯属抢钱了。

土耳其这种国家,就是经常性崩盘的国家,因为印钞机失控而崩盘的国家。四千多亿美元外债,扣除外储是三千多亿美元的净外债,很显然不能靠土耳其家里的里拉印钞机还的。

土耳其外储跌破600亿美元_外汇储备大汇率_土耳其里拉汇率崩盘风险

这是世界银行的数据,土耳其的人均GDP,在2020年已经降至8536美元,而在2013年一度是1.26万美元。今年的话,土耳其的人均GDP应该已经跌破8000美元了。

2023年,只要欧元多次加息引发欧债危机爆发,土耳其会持续爆发危机,这样可能就会在2023年土耳其的人均GDP跌破7000美元。这个时候,2025年的时候,越南的人均GDP肯定会超过土耳其。

外汇储备大汇率_土耳其外储跌破600亿美元_土耳其里拉汇率崩盘风险

越南盾兑美元的汇率,2012年的时候是1美元兑换2万越南盾,到了2022年6月是1美元兑换2.3万越南盾。而土耳其,2012年是1美元兑换1.78里拉。

土耳其被越南超过,这说明什么?这个说明,埃尔多安只会瞎搞,不懂经济只会印钞瞎搞,连越南的水平都不如。

这么多的净外债,一旦美元和欧元都加息到高位,土耳其只能国家破产了。

我国放宽对出口企业外汇收入管制

中国政府于上周末放宽了对出口企业外汇收入的管制,从长期看,此举或将有利于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并减缓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

中国政府此前推出试点,允许国内出口企业将外汇收入存放于境外,而不再需要兑换成人民币。上周五发布的最新政策是在上述试点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大,并于上周六生效。

中国出口企业的收入几乎全部为美元及其他外币。过去,出口企业可以将部分外汇收入用于支付工厂进口原材料成本,但其余部分则需要汇回国内并兑换成人民币。中国央行对这些外汇的购买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了约一倍,超过2.6万亿美元。

这种结售汇制度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当年中国政府在防止资金外流方面更为忧虑,而这种制度长期以来也一直困扰着中国货币当局。

外汇的大量流入使中国政府作为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政府目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人。然而,就在中国政府努力对抗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之际,潮水般涌入的外汇资金也增加了国内经济中的现金总量。

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最近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的做法称为“被动货币投放”,她指出,由于过去一年中货币被动投放较大,加强国内流动性管理变得越发困难。

瑞银UBS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目前政策走向是明确的,有关部门希望减少外汇流入规模,因而赋予了出口企业将外汇收入留存境外的权利。

政策调整的效应可能会逐步得到显现。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眼下许多中国出口企业或许倾向于继续将美元或欧元兑换为人民币。并且分析师认为,由于新规定不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它不太可能对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产生显著效应。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经济学家王庆指出,由于市场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并且中国银行存款利率高于美国,又有谁愿意在此时持有美元呢?

人民币上周五连续第四个交易日收于纪录高点,美元兑人民币创下人民币6.5897元的新低。分析师预计,中国政府将会让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对抗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同时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月19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缓和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紧张关系。美国一直向中国施压,让人民币升值以帮助遏制全球贸易失衡。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China Textile Industry Association副会长高勇表示,短期来看,外管局的新规定将会有助于部分出口企业降低外币兑人民币的汇兑成本,外汇损失也能得以减少。

政策的调整将通过让中国企业积累可用于国际投资的现成外汇储备,从而有助于它们向海外扩张。在外管局的公告中,支持境内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也是此次政策调整的目标之一。

什么是汇率变动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汇率变动(fluctuations in exchange)

什么是汇率变动

汇率变动是指货币对外价值的上下波动,包括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

货币贬值是指一国货币对外价值的下降,或称该国货币汇率下跌。汇率下跌的程度用货币贬值幅度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货币贬值幅度,R0为贬值前汇率, R1为贬值后汇率。

货币升值是指一国货币对外价值的上升,或称该国货币汇率上涨。汇率上涨的程度用货币升值幅度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汇率变动的形式

(一)升值(revaluation)与贬值(devaluation)

是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的两种形式。

在这个制度下,政府以法定的含金量来规定货币的价值,称为法定平价。增值就是政府以法令形式提高本国货币的含金量,降低外汇汇率。因此也称法定升值;贬值是政府以法令形式降低本过货币含金量,提高外汇汇率,因此亦称法定贬值。

(二)上浮(appreciation)与下浮(depreciation)

是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的两种形式,在该制度下货币汇率随时常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外汇求过于供时,其汇率会由下往上升高,称为上浮,意味着该国货币升值。

当外汇供过于求时,其汇率就会由上往下降低,称为下浮,意味着该国货币贬值。

(三)高估(overvaluation)与低估(undervaluation)

是指货币的汇率高于或低于其均衡汇率。

高估:假定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交易按官方汇率保持在Eo水平上(Eo以直接标价法表示)。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其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见上图)外汇供给曲线左移至S'(外汇供给相对减少),或外汇需求曲线D右移至D'(外汇需求相对增加),外汇供小于求部分为OG,供求均衡点从O升到O’,新的均衡汇率是E1。如果官方汇率仍保持不变,便是本国货币高估,或本国货币价值应下调而没有下调。

低估: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其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见下图,外汇需求曲线D向左移到D'(外汇需求相对减少),或外汇供给曲线S向右移到S'(外汇供给相对增加),外汇供大于求部分为OG,供求均衡点从O降至O’,新的均衡点是E1。如果官方汇率仍然固定在Eo,则表明本国货币低估,或本国货币应上升而没有上升。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收支状况。当一国对外经常项目收支处于顺差时,在外汇市场上则表现为外汇(币)的供应大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外国货币汇率下降;反之,当一国国际支出大于收入时,该国即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在外汇市场上则表示为外汇(币)的供应小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外国货币汇率上升。

(二)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必然上涨,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削弱,引起出口减少,同时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进口增加,从而改变经常账户收支。此外,通货膨胀率差异还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作用于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反之,相对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其货币汇率则会趋于升值。

(三)利率差异。当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其他国家时,表示使用本国货币资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国际短期资本由此趋利而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应相对增加。本、外币资金供求的变化导致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反之,当一国利率水平低于其他国家时,外汇市场上本、外币资金供求的变化则会降低本国货币的汇率。

(四)财政、货币政策。一般来说,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的巨额财政收支逆差和通货膨胀,会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减少财政支出,稳定通货,而使本国货币对外升值。

(五)汇率预期。对汇率的心理预期正日益成为影响短期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才会产生并起作用。

(六)外汇投机力量。投机者如果预期某种货币将升值,就会大量购进该种货币,从而造成该种货币汇价的上升;反之,投机者若预期某种货币将贬值,就会大量抛售该种货币,从而造成该种货币汇价的即刻下跌。投机因素是外汇市场汇价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

(七)政府的市场干预

(八)经济增长率。一般来讲,高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不利于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行市,但从长期看,却有力支持着本币的强劲势头。

(九)宏观经济政策。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与紧的搭配上。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一国货币的对外贬值有利于该国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反之,如果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如同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一是对贸易品价格的影响;二是对非贸易品价格的影响。

(三)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本币对外贬值后,单位外币能折合更多的本币,这样就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增加,国内资本流出减少;二是如果出现本币对外价值将贬未贬、外汇汇价将升未升的情况,则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进而引起本国资本外逃。

(四)汇率变化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货币贬值对一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一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影响储备货币的地位。

(五)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就业、国民收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当一国本币汇率下降,外汇汇率上升,有利于促进该国出口增加而抑制进口,这就使得其出口工业和进口替代工业得以大力发展,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就业机会因此增加,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反之,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该国出口受阻;进口因汇率刺激而大量增加,造成该国出口工业和进口替代业萎缩,则资源就会从出口工业和进口替代业部门转移到其他部门。

(六)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小国的汇率变动只对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自由兑换货币汇率的变动对国际经济则产生比较大的,甚至巨大的影响。

朱孟楠.厦门大学.国际金融学. 第三章 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测 第三节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6%B1%87%E7%8E%87%E5%8F%98%E5%8A%A8″

比索还是美元?浅析阿根廷的货币选择|国际

作为拉美地区的重要经济体,阿根廷为何要彻底抛弃其主权货币比索而全面拥抱美元?阿根廷全面美元化的举动又会产生哪些后果?本文尝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究阿根廷提出货币美元化的动机和潜在影响,以期丰富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对美元化问题的学术讨论。

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于2023年12月10日正式就职阿根廷新一任总统。经济学家出身的米莱在竞选期间提出了激进的“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例如削减公共支出、关闭阿根廷中央银行(Banco Central de la República de Argentina,BCRA)、用美元取代阿根廷比索等。

货币美元化的理论分析

货币美元化的概念界定

阿根廷前总统卡洛斯·索尔·梅内姆(Carlos Saul Menem)曾在1999年提出过美元化的构想,计划放弃当时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采取让美元彻底取代阿根廷比索的政策主张。自那时以来,美元化在文献中也有诸多探讨。美元化(dollarization)被区分为法律上的美元化和事实上的美元化,前者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生活中, 外币被赋予法定货币地位,其完全或部分取代本国货币合法地履行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等主要货币职能。

法律上的美元化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本币退出流通,以美元作为唯一法定货币,二是本币与美元均作为法定货币同时流通;事实上的美元化则是指美元虽不具备法定地位,但与本币同在本国司法管辖区内使用,其中较低层次的美元化即一国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美元,较高层次的美元化即本币与美元采用固定比价,例如货币局(currency board)制度。根据米莱总统的构想,阿根廷将彻底放弃本国货币比索,以美元作为唯一的法定货币,这是最高层次的彻底美元化。

此外,美元化还可以分为货币替代或资产替代。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是指使用外币作为支付手段,通常发生在高通胀或恶性通胀的情况下,使用本国货币进行交易的高昂成本促使一国寻找替代货币。资产替代(Asset Substitution)即金融美元化,指国内金融中介使用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作为价值储存手段,可以采取外国借款(国内银行或企业直接从国外借款)和存款美元化(国内资产持有人在当地以外币进行存款)两种形式。资产替代往往是一国居民针对境内外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点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

美元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一般而言,主权国家都会选择自主发行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信用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其中的两个重要考量是铸币税收益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根据三元悖论理论,一国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大政策目标中至少舍弃一个,以期换取另外两大目标的实现。由于“原罪”(Origin Sin)等金融脆弱性问题,发展中国家频繁爆发金融危机。

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学界普遍认为,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盯住汇率制在资本大幅流动的条件下也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发展薄弱,在资本自由流动时,资本大幅流入会造成汇率急剧上升,严重冲击本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由此提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均不可行,建议发展中国家应放弃本国货币,实行完全美元化政策,即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来换取币值的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

近几年的新文献不再局限于国家层面法定货币的选择,而是更多讨论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自发的美元化选择。首先,中央银行货币选择的美元化倾向在文献中已受到广泛关注。美元是全球主要的锚定货币。各国央行还持有大量的美元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58.36%。部分文献还关注非金融企业层面的货币选择。文献发现,全球贸易存在使用单一主导货币(美元)进行计价的现象,即主导货币定价范式(DCP)。

尽管美国往往不是贸易参与国,各国对外贸易仍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除贸易计价外,企业还通过发行美元债务进行融资,即贸易计价和贸易融资双重美元化。此外,就银行层面的货币选择而言,非美国银行筹集了大量美元存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本地银行业统计(LBS),银行的外币负债中约60%是以美元计价的。

不同主体在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上述美元化选择高度相关并互相强化。一国贸易企业计价与结算的美元化选择,会提高该国金融中介资产负债的美元化程度,继而又形成该国央行持有美元储备的重要动机。在全球避险情绪下,安全资产需求也是各国央行、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进行美元化选择的一大决定因素。

货币美元化的利弊分析

时至今日,学界关于美元化的利弊权衡仍未达成共识。

一方面,美元化确实能够为一国经济带来一定益处。第一,对于高度依赖外部经济的小国(或地区),美元化有助于缓解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避免汇率频繁、大幅波动的不利影响,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可信度和有效性。第二,对于经常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经济主体对本国货币丧失信心,美元化可以起到稳定币值和修复信心的作用。

在主权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当局往往过度发行法定货币以赚取铸币税收益,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其实质是货币内在价值即实际购买力降低,这又将损害主权货币信用,导致通胀货币在外汇市场被大量抛售,继而使得该国面临持续的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美元化可以使一国国内通胀水平与美国通胀水平趋同,能够有效降低通胀和通胀预期,有利于经济恢复,并扭转资本外逃。第三,对于与美国经济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美元化可以节约大量的货币兑换成本并降低外汇交易风险,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并吸引外国投资。第四,美元化能促进一国经济实体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并参与自由竞争,有助于提高国内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美元化也有很高的代价和成本。针对已实施美元化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与非美元化国家相比,美元化国家的增长率偏低但波动性偏高,其投资和增长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更明显。尽管美元化能在短期内帮助一国解决高通货膨胀问题,但它并不能保证该国在长期能够有效解决更深层次的结构和制度性问题。不仅如此,美元化意味着中央银行自动放弃其货币发行者地位,中央银行制度将彻底瓦解,货币主权丧失,铸币税收益萎缩,货币政策失去效力。对新兴经济体来说,中央银行很难仅仅通过发行公共债券等方式来履行其最终贷款人职能。此外,美元化经济体缺少管理汇率和利率水平的政策空间,其金融脆弱性和宏观经济波动性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