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历史

一法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法币是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的货币,无法与人民币进行兑换。

法币流通时期,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一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

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政策_法币购买力下降原因_旧中国法币历史

扩展资料:

法币改革的背景:

英、美在中国法币改革过程中,为了各自利益勾心斗角,展开争斗,其斗争结果对法币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日本希望中国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中,它反对中国的任何革新举措,对法币政策自始至终抱着破坏和敌视的态度。

币改前夕,日本在白银风潮中推波助澜,采取种种卑鄙的手段,妄图彻底破坏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同时对南京国民政府打拉兼施,采取“中日提携”与“武力分离”的两面政策,企图以此来排挤英、美在华势力,进而完成对中国,首先是对华北的经济控制和侵占。

请问1948年的一千万法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48年是法币发行的最后一个年份,这年8月,国民政府宣布推出金圆券来取代法币。

根据1948年8月19日以总统命令形势发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两者的比价是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同时,国民政府要求民众将手中持有的美元等外币和黄金,银元也一并限期兑换成金圆券,逾期持有者可获罪。

金圆券发行初期政府明文规定1美元兑换4元金圆券,1块银元兑换2元金圆券。

1000万法币≈3.33元金圆券,折合银元的话不到1.7元。这样以金圆券发行时规定的兑换比价来作为参照物推算的话1000万法币在当时并不是一无是处毫无购买力可言。1块银元在30年代初期的北京,可以让四个人在外吃一顿比较丰盛的饭,二等巡街警察的月饷银是6块银元。1000万法币估计可以让你不太尴尬的过一个星期,现在你过一个星期需要多少钱?

其实,很难说清那时候的钱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因为人类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的。很多人习惯拿大米来做参照物,这也不准确。在化肥农药育种和机械化普及的今天,如今的亩产量远非当时能比,东西多价格自然就便宜。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拿破仑时期铝比等重的黄金还要值钱,你弄1吨铝穿越去那时候的欧洲的话,你就是土豪甚至可以成为欧洲某国最靓的仔。在电解技术被人类搞出来之后,铝还是那个铝,现在1吨铝的价格有值几何呢,别说欧洲土豪了,就是村里的土豪也轮不上你吧。在中世纪的意大利,一粒胡椒可以换一枚银币,你要是拿几瓶黑胡椒粉到那个时代的街上撒着玩儿,概念绝对可以和现在用茅台冲马桶划等号。现在谁还拿一粒胡椒当回事儿?掉地上连捡都懒得捡,回头弄一手胡椒味还得打喷嚏。

原油为何用 “桶” 而非 “吨”?历史与实用性的双重选择

每次刷到 “国际原油价格跌破 80 美元 / 桶” 的新闻,不少人都会疑惑:为啥全球谈原油都用 “桶”,而不用更常见的 “吨”?毕竟生活中买水用升、买煤用吨,唯独原油执着于 “桶”。其实这背后既有百年前的历史巧合,也有如今全球交易的实用考量,双重因素让 “桶” 成了原油的 “专属单位”。

一、历史沿革:从威士忌桶到石油标准,一场 “偶然” 的约定

原油用 “桶” 计量,最早要追溯到 19 世纪美国石油工业萌芽期 —— 当时根本没有专门的石油容器,全靠 “借” 来的威士忌桶装油。

1859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现代油井,石油刚被开采出来时,工人们犯了难:没东西装啊!当时当地最常见的容器,是装威士忌的木制酒桶,这种桶容量固定(约 42 加仑)、结实耐摔,还能直接用马车运输,于是成了石油的 “临时容器”。

一开始,不同地区的桶大小不一,有装 40 加仑的,也有装 45 加仑的,导致交易时经常吵架 ——“我这桶 45 加仑,凭啥按 40 加仑算?” 直到 1872 年,美国石油协会为了规范市场,把当时最常用的 42 加仑威士忌桶定为 “标准石油桶”,规定 1 桶原油 = 42 美制加仑(约 159 升)。这个标准一用就是 160 多年,哪怕后来出现了金属桶、管道运输,“桶” 作为计量单位也没被取代。

有趣的是,早期的石油桶真的是 “酒桶改造”—— 当时美国威士忌产业发达,酒桶供应量足,石油商们低价收购二手酒桶,既省钱又方便。后来虽然有了专用石油桶,但 “桶” 的计量习惯已经刻进了行业基因里。就像我们现在用 “尺”“斤”,明明有公制单位,却因历史习惯一直沿用。

桶和吨的换算_原油为什么用桶计量_原油开采成本

二、交易便捷:容积固定好算账,密度难题让 “吨” 退避三舍

如果说历史让 “桶” 成为起点,那实用性则让 “桶” 站稳了脚跟 —— 对原油交易来说,“桶”(容积单位)比 “吨”(重量单位)方便太多。

首先是 “容积固定,清点简单”。1 桶 = 159 升是全球统一标准,不管是装在桶里、罐车里还是管道里,只要算清楚 “多少桶”,就能快速算出总量。比如一辆油罐车能装 500 桶油,一眼就能估算出运输量;但如果用 “吨”,还得先算 “体积 × 密度”,麻烦得多。

更关键的是,原油的 “密度差异” 让 “吨” 很难统一。不同地区的原油密度天差地别:轻质原油(比如中东的)密度约 0.85 克 / 立方厘米,1 吨≈7.3 桶;重质原油(比如委内瑞拉的)密度约 0.95 克 / 立方厘米,1 吨≈6.8 桶。如果用 “吨” 计量,同样是 1 吨油,轻质油的实际体积比重质油多近 10%,交易时很容易出现争议 ——“我要的是 1 吨轻质油,你给我 1 吨重质油,体积少了这么多,亏了!”

而用 “桶” 就没这个问题:不管密度多少,1 桶就是 159 升,买卖双方只看 “桶数”,不用纠结密度差异。比如炼油厂买 1000 桶原油,不管是轻质还是重质,收到的体积都是 15.9 万升,后续加工时按实际密度算产量就行,交易环节简单高效。

有个真实案例:早年我国某炼厂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一开始用 “吨” 结算,结果因为双方对原油密度的计算标准不同(俄方算 0.92,我方算 0.91),1 万吨油就差了近 100 桶,来回扯皮了半个月才解决。后来改用 “桶” 结算,再也没出现过这类纠纷。

原油为什么用桶计量_桶和吨的换算_原油开采成本

三、国际惯例:期货和产量统计 “绑定” 桶,全球贸易难改习惯

现在全球原油贸易中,虽然中俄等国习惯用 “吨”(我国原油进口量常以 “万吨” 为单位),但国际市场的 “通用语言” 还是 “桶”,核心原因是 —— 原油期货和全球产量统计,都把 “桶” 当成了 “通用单位”。

全球最大的原油期货市场,比如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洲际交易所(ICE),所有原油期货合约都以 “桶” 为单位,比如 “WTI 原油期货” 报价就是 “美元 / 桶”。期货是原油定价的核心,全球石油公司、贸易商都会参考期货价格做生意,自然得跟着用 “桶”—— 总不能期货按桶算,实际交易按吨算,来回换算太麻烦。

另外,全球原油日产量、储量统计也离不开 “桶”。比如我们常说 “沙特日产量 1000 万桶”“全球原油储量 1.7 万亿桶”,这些数据都是用 “桶” 来表述的。如果突然换成 “吨”,不仅要重新换算所有历史数据,还会让各国统计口径混乱,影响市场判断。

当然,“桶” 和 “吨” 也能换算,行业里有个粗略公式:1 吨原油≈7.33 桶(按平均密度 0.85 克 / 立方厘米算)。但实际交易中,大家还是更愿意直接用 “桶”,就像全世界都在用 “米”,但美国仍用 “英尺”—— 不是不科学,而是行业习惯的惯性太大,改起来成本太高。

原油为什么用桶计量_桶和吨的换算_原油开采成本

总结:历史选了起点,实用定了终点

原油用 “桶” 不用 “吨”,本质上是 “历史惯性” 和 “现实需求” 的双重选择:19 世纪的威士忌桶给了 “桶” 一个起点,固定容积、规避密度差异的实用性让 “桶” 站稳了脚跟,而国际期货和统计惯例则让 “桶” 成了全球通用语言。

现在再看 “80 美元 / 桶” 的新闻,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 这个看似 “不常规” 的单位,藏着石油工业百年发展的印记,也藏着全球贸易高效运转的智慧。或许未来某一天,随着新能源取代原油,“桶” 会成为历史,但至少现在,它还是全球能源市场最 “懂行” 的计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