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货币

请问1948年的一千万法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48年是法币发行的最后一个年份,这年8月,国民政府宣布推出金圆券来取代法币。

根据1948年8月19日以总统命令形势发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两者的比价是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同时,国民政府要求民众将手中持有的美元等外币和黄金,银元也一并限期兑换成金圆券,逾期持有者可获罪。

金圆券发行初期政府明文规定1美元兑换4元金圆券,1块银元兑换2元金圆券。

1000万法币≈3.33元金圆券,折合银元的话不到1.7元。这样以金圆券发行时规定的兑换比价来作为参照物推算的话1000万法币在当时并不是一无是处毫无购买力可言。1块银元在30年代初期的北京,可以让四个人在外吃一顿比较丰盛的饭,二等巡街警察的月饷银是6块银元。1000万法币估计可以让你不太尴尬的过一个星期,现在你过一个星期需要多少钱?

其实,很难说清那时候的钱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因为人类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的。很多人习惯拿大米来做参照物,这也不准确。在化肥农药育种和机械化普及的今天,如今的亩产量远非当时能比,东西多价格自然就便宜。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拿破仑时期铝比等重的黄金还要值钱,你弄1吨铝穿越去那时候的欧洲的话,你就是土豪甚至可以成为欧洲某国最靓的仔。在电解技术被人类搞出来之后,铝还是那个铝,现在1吨铝的价格有值几何呢,别说欧洲土豪了,就是村里的土豪也轮不上你吧。在中世纪的意大利,一粒胡椒可以换一枚银币,你要是拿几瓶黑胡椒粉到那个时代的街上撒着玩儿,概念绝对可以和现在用茅台冲马桶划等号。现在谁还拿一粒胡椒当回事儿?掉地上连捡都懒得捡,回头弄一手胡椒味还得打喷嚏。

四大主线:货币、资产、产业与贸易的未来机遇

全球新局下的四大主线:货币、资产、产业与贸易的未来机遇

中国外汇储备的商品资产配置研究_全球新局下货币资产产业贸易的未来机遇_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下的发展机遇

引言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协定后的浮动汇率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始终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资产价格和产业发展。本文基于历史数据与趋势,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资产价格波动、现代产业布局和贸易市场格局四条主线出发,分析未来商业、贸易、货币、资产和科技领域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货币体系:从单极到多元,数字货币崛起

图表显示,金本位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以美元为核心,而牙买加协定(1976)后进入浮动汇率时代。近年来,美元霸权面临挑战,多极化货币格局正在形成。

未来机会:

1. 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比特币、稳定币等加密资产逐渐成为避险工具,而中国数字人民币、欧洲数字欧元等CBDC将重塑跨境支付体系。

2. 区域货币合作:亚洲、非洲等地区可能推出类似“亚元”的结算机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3. 黄金的回归:金价同比波动显著(图中最高达40.7%),在地缘政治风险和通胀压力下,黄金仍将是重要的价值储藏手段

二、资产价格:波动中蕴藏结构性机会

资产价格(尤其是黄金)的同比变化反映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剧。历史数据显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石油危机期间,金价涨幅显著。

未来机会:

1. 避险资产配置:黄金、大宗商品和加密货币将在高波动市场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2. 新兴市场资产: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和债市可能因产业转移和内需增长而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3. ESG投资:绿色债券、碳中和相关资产将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而爆发。

三、现代产业:科技驱动、绿色转型与供应链重塑

图表中各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的变化(如中国从2.1%跃升至23.9%)反映了全球产业格局的变迁。未来,科技和绿色产业将成为新增长极。

未来机会:

1. 高科技制造与自主可控: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将成为大国竞争焦点,本土化供应链企业迎来机遇。

2. 绿色产业: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将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快速发展。

3. 数字经济与服务贸易:云计算、跨境电商、数字服务出口成为贸易新引擎,尤其适合亚洲、欧洲等数字化领先地区。

四、贸易市场:区域化、数字化与规则重构

从1850年至2020年,全球贸易份额从欧美主导转向亚洲崛起(中国占23.9%,亚洲整体占30%以上)。未来贸易将更注重区域协作和数字规则。

未来机会:

1. 区域贸易协定:RCEP、CPTPP等协定将促进亚太区域内贸易,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 数字贸易规则:数据跨境流动、数字关税、电子商务标准等新规则将创造新的商业生态。

3. 新兴市场消费增长: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中产阶级扩大,将成为消费品、互联网服务和金融服务的重要市场。

结论:拥抱变化,聚焦创新与协作

未来十年,全球将继续处于货币多极化、资产波动化、产业科技化、贸易区域化的进程中。企业、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应:

· 关注货币体系变革,布局数字货币和多元化外汇储备;

· 在资产配置中平衡避险与增长,侧重新兴市场和绿色资产;

· 投入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 适应贸易区域化与数字化,灵活调整供应链和市场策略。

唯有在变局中识别主线、把握机遇,才能在全球新局中赢得先机。

注:文中数据与趋势分析基于原图表信息,结合历史背景与当前国际形势推断得出。

“外国硬币”银行凭啥不兑换

银行兑换外币出境旅游,带回来的硬币在银行却换不回人民币了!5月3日,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李民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回应了银行为何不收国外硬币,银行该不该周末营业,如何应对信用卡盗刷等热点问题。(5月4日《广州日报》)

如今,腰包鼓起来的国人,出国旅游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出国旅游,总要兑换一些外币,包括到了旅游目的地兑换当地的货币进行消费。当然,只要是消费,货币使用时就会有整有零,甚至找回一些外国的钢镚。其实,在很多国家喜欢流通硬币,因为国外的自动投币设置比较多,像乘坐地铁、公交、饮料机购买饮料等。之前,国人海外旅游归来,喜欢带一些外国的硬币做旅游纪念品收藏,比如,放在存钱罐里等等。但是,随着出国旅游的方便和增多,如今,随身携带一些外国硬币回国已非为了存放到存钱罐里。

不过,外国硬币带回多了,也会有“麻烦”事。比如,五一假期刚结束,出国旅游回来的市民就碰到了一件尴尬事:他们带着一堆国外硬币到银行打算兑换回人民币,银行却不肯接收。建行网点的职员称,只接受纸币兑换,不接受硬币兑换或存款,理由是“因为硬币是返不回去的”。甭管银行不兑换外国硬币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是银行职员的这番解释似乎还不够“严谨”,其不兑换外国硬币的“依据”也不够硬实,因为要说都是货币,为何纸币能兑换,硬币就不能兑换?难道在银行的眼里,货币还有“高低贵贱”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国人带回的外国硬币,大多是分币、角币,最多也就是一元硬币,没多少钱。而现如今,国人带回的硬币面值已是越来越大,硬币也是越来越多。比如,有市民赖先生称,某些外币硬币的最大面值还不低。他举例道,欧元最大面值硬币是2欧,折合人民币约为14.5元;英镑最大面值硬币是2镑,折合人民币约为20元。如果这些外国硬币数量较多,且在国内兑换不了,岂不是都成了“废铜烂铁”?而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上有买家按重量回收国外硬币。淘宝上一位愿意回收国外硬币的商家就表示,行规大概是按50到60元一斤的标准回收国外硬币。

把外国硬币当“废铜烂铁”论斤收购,这恐怕也是中国市场上的“一绝”。只不过,这种做法在笔者看来,显得对外国货币有些不太尊重,起码银行系统不兑换外国硬币,有些说不过去。从大的方面来看,随着开放的延伸,国际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而外国硬币在兑换人民币时吃了闭门羹,显现出银行的胸襟不够宽广。而从小的方面来看,大量外国硬币兑换不了并且积压在手里,势必令国人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如此,也不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因此,笔者希望我们的银行系统,能够放下架子,尽快修订不兑换外国硬币的“土规则”,别把兑换外国硬币拒之门外,毕竟,外国硬币也是货币,焉有拒之门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