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机构投资者

中国股市为何不敢轻易重启“T+0”?

时下,当属中国股市加速“去杠杆化”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市场“去杠杆化”的节奏持续加快,市场的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也必然受到冲击。显然,在杠杆市场中,还是离不开“成也杠杆,败也杠杆”的规律,若杠杆资金对市场的撬动影响持续趋弱,则意味着中短期内A股市场的反弹高度也将会受到制约。

面对市场流动性的逐渐趋弱以及市场环境的持续恶化,不少市场人士,也开始呼吁重启“T+0”的交易制度,以促进市场的交投情绪,进而达到提升市场资金利用率的目标。

然而,在市场加快“去杠杆化”的同时,实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打击了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以让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显然,在市场打击投机的过程中,却鼓励“T+0”交易制度的重启,这也似乎并不大符合时下管理层呼吁市场理性投资的现状。

谈及“T+0”,实则对于老股民来说,也是一种非常熟悉的交易制度了。事实上,早在1992年5月,上交所就开始实行了“T+0”的交易制度,而深交所也紧跟随后,逐渐落实“T+0”的交易模式。然而,好景不长,因当时市场投机氛围的过度浓厚,“T+0”交易制度也仅仅在A股市场中实行了三年的时间,而不得不被迫暂停实行。因此,在随后的时间内,A股市场也一直沿用着“T+1”的交易制度。

显然,对于“T+0”交易制度的放开,实则也会引起管理层的高度忧虑。

一方面,因A股市场基本上是以散户为主导,而机构投资者的整体占比却不到25%,由此也急剧加大了市场的投机色彩,而“T+0”交易制度的实行,必然会再度引发市场过度投机的行为,进而打乱了市场的运行节奏;另一方面,则因有之前失败的经验教训,历届管理层也不敢随意放开“T+0”交易制度。显然,在中国股市中,几乎离不开“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状况。退一步来说,管理层宁愿采取适度谨慎的管理策略,也不愿意放胆尝试,而背后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相当巨大的。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股市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的时间,而目前距离“T+0”交易制度的暂停也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但是鉴于A股市场高度的投机性,管理层仍然不敢轻易重启“T+0”交易制度。

实际上,与20年前的市场环境相比,目前A股市场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市场总规模的变化。20年前,A股市场的总规模很小,而参与者也不多,而市场日均交易量也是少得可怜。然而,20年后,A股市场总规模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其中市场总市值接近40万亿,而参与者也多达上亿户。

显然,面对市场总规模的迅猛崛起,我们已经不能再用原来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当前市场的发展形势。因此,在提振市场等方面上,确实也需要动用更多灵活的手段。

对此,在刺激市场流动性以及市场交投方面,除了之前动用高杠杆工具来刺激市场之外,“T+0”交易制度也是一种不错的刺激举措。

再者,与20年前相比,A股市场的“玩法”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其中,自2010年以来,A股市场不仅迎来了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而且还逐步推出了转融券、期权等工具。然而,就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式熔断机制的落地,实则也将会深刻改变中国股市的“玩法”。

值得注意的是,因当时市场交易制度的设计不尽合理,由此加剧了机构与散户之间的交易矛盾。其中,在股指期货中,期现交易制度的不对称性,实则也加大了普通散户的操作难度。至于拥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的大资金、大机构,则不再局限于单向做多的盈利模式,进而可以借助套期保值等功能实现灵活操作,回避市场单边下跌的系统性风险。

显然,因“T+1”交易制度的长期存在,而在市场处于单边非理性下跌的过程中,普通散户也无法获得了交易纠错的机会。由此一来,实则也进一步加大了散户的持股风险,提升了整体的操作难度。

除此以外,在即将出台的熔断机制模式下,实则也进一步突出“T+1”交易制度的弊病。

至此,在市场处于非理性的下跌过程中,若市场继续沿用原有的交易制度,则随着中国式熔断机制的落地,或将会促使市场中本已强大的下跌动能无法得到释放,而空方的做空成本也或将得到一定的降低。由此一来,实则也会缩短了市场见底的时间,而期间,若散户持有的股票连续遭遇大幅下挫的行情,则散户的持股风险也将会大大增加。

笔者认为,“T+0”交易制度的放开,曾经让中国股市承受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正因为那一次的冲击影响,实则也大大拖延了中国股市交易制度改革的进程。显然,面对时下的市场环境,我们并不能够再以旧思维来衡量“T+0”交易制度所带来的弊病。或许,在时下期现交易制度不对称以及市场“玩法”逐渐改变的大环境下,适度放开“T+0”交易制度,或逐渐试点“T+0”交易制度,将更能够适应当前中国股市的运行发展。

不过,笔者认为,面对时下相当疲软的市场环境,仅仅适度放开“T+0”交易制度,还是不够的。除此以外,还得需要进一步提升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以及完善普通投资的风险对冲方式。与此同时,仍需继续大幅提高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和强化市场的监管模式等。这样一来,才能够从本质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逐步修复市场的投资信心。

第十二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在上海成功举行

中证网讯(记者 林倩)11月18日,由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主办,上海市金融业联合会、上海市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同业公会及上海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在上海成功举行。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登勇,中国期货业协会党委委员、秘书长吴亚军,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陆丰,郑州商品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晓明,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程伟东,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海超,广州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李震分别致辞展望,开启本届年会大幕。

上海证监局副局长王登勇指出,近几年上海期货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更多产业客户及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截至今年9月底,辖区公司有效法人客户数超过2.8万户,法人客户权益突破3000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保险+期货”规模及成效提升明显,今年前三季度已累计赔付超过1亿元。

中期协秘书长吴亚军认为,期货市场承担着重要的风险管理功能,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和成熟度直接影响期货市场功能作用发挥。今年来,我国期货市场资产配置吸引力持续上升,客户权益稳步增长。同时,期货市场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已经上市94个期货期权品种。总体来看,我国期货市场开始吸引更多的专业化投资者参与,已经呈现出机构化和专业化发展态势。但是,对比成熟期货市场,面临着受政策限制、自身专业能力、对期货衍生品认知偏差等问题,我国期货市场机构参与度依然偏低。下一步,协会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扶优限劣,做优做强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子公司;二是解决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机构客户参与度;三是加大期货功能作用的宣传和推广。

上期所副总经理陆丰表示,上期所致力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打造场内场外聚合、线上线下融合、期货现货结合、商品金融联合的综合化国际化的一流衍生品服务平台。一方面,上期所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服务实体基础更加夯实。今年1-10月,上期所(含上期能源)成交量为20.3亿手,成交规模达到197万亿元,全国占比近37%。目前上期所重点合约交易量在全球同类合约中位列前茅,在FIA今年公布的有关排名中,上期所占12席。另一方面,上期所助力实体稳产保供,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存量品种,完善规则制度,提升交易质量和效率;二是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空间,助力全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是服务上市公司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四是聚焦产融深度结合,助力期现一体化发展;五是优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价格影响力不断提升;六是开展多渠道的市场推广和企业培训。

郑商所副总经理王晓明认为,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郑商所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宗旨,主动服务服从国家宏观调控,毫不松懈抓监管、防风险、促稳定,坚决抑制过度投机,同时加大对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保持市场稳定运行,为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创造良好条件。一是稳步提升产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参与度,联合国资委、中期协、证监局等单位举办系列国企、上市公司期货业务培训班;二是支持会员单位创新开展大企业定点服务活动,开展纯碱龙头企业专项支持计划,尿素“商储无忧”试点等工作;三是持续开展“稳企安农 护航实体”品牌活动,“期货服务乡村振兴”“大宗商品风险管理”“期货服务中小企业”等系列主题活动。

大商所副总经理程伟东指出,28年发展至今,大商所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产品工具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定价影响力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提高,进入了产品多元、市场开放、期现结合的新阶段。尤其今年以来,大商所在上市生猪期货、棕榈油期权等场内外品种工具的基础上,以“一品一策”为抓手,为实体企业风险管理和机构投资者的有序发展创造坚实的市场基础和良好生态。

中金所副总经理李海超表示,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中金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先后构建起权益类、利率类两大产品线,积极顺应现货市场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认真扎实地做好更多权益类、利率类及汇率类产品的上市研发储备。一直以来,中金所将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期货市场发展的“压舱石”,持续不断地积极推动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随着证券、私募、公募、信托、QFII/RQFII、保险资金、养老金、商业银行等相继入市,金融期货参与者机构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期所副总经理李震表示,今年是广期所成立元年。广期所的发展定位为“三个服务”,服务绿色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今年5月,广期所两年产品规划已获得证监会批准。未来两年,广期所将在四个领域为期货市场带来创新品种:第一类是服务绿色发展相关品种,包括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产品;第二类是大宗商品指数类,如宽基类的商品综合指数期货,服务于市场机构大类资产配置、对冲系统性风险的需求;第三类是国际市场互挂类,推动资本市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第四类是具有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的大宗商品板块,如咖啡期货。目前,广期所正围绕首批拟上市品种紧锣密鼓地推进上市各项的准备工作,未来将加快筹建,通过产品、制度、技术创新为引领,为构建行业新格局贡献广期所的一份力量。

中期协将恢复对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备案工作

11月8日,由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联合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及上海上市公司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七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在上海成功举行。会上,中期协会长王明伟透露,近期,中国期货业协会将恢复对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的备案工作。

中国证券网消息,上海证监局局长严伯进指出,当前上海期货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伴随上海自贸实验区的三年建设,上海的期货经营机构呈现加速集聚的势头。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合规水平持续提升;经营业绩在持续改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创新业务逐步展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强、效果越来越显著。他希望本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能够就如何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特有功能,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如何主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更多地开启“期货+实体”的新服务模式;如何进一步提升合规风控水平,适应持续创新发展的要求等重要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凝聚更多共识,推动更多合作。

严伯进表示,在支持期货行业发展、推动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方面,上海证监局一贯而且将继续牢牢把握“五个坚持”原则,即坚持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的重要理念,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本底线,坚持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

王明伟认为,发展机构投资者对于期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中国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机构投资者占比依然偏低,未来还需要在制度、机制上不断的创新发展,培育有利于期货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土壤,改善期货投资者市场结构。

王明伟表示,期货市场发展必须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中国期货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机构,近年来一直积极倡导鼓励广大会员单位服务好实体经济。近期,中国期货业协会将恢复对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的备案工作。

郑商所王晓明:三方面为机构投资者营造良好市场氛围

中证网讯(记者 林倩)11月12日,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主办的以“立足本源、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一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在上海举行。郑州商品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晓明在致辞中表示,郑商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推动期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机构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一是要持续加大产品供给。二是要加强市场服务。三是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他说,随着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深入,大宗商品的投资价值进一步显现,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把期货投资纳入到资产配置中来,以私募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期货公司代理机构投资者资金量约4850亿元,较年初增长65%。从市场结构来看,机构投资者保证金占比超过60%,持仓量占比超过50%,已经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

为适应机构投资者快速增长的趋势,推动投资机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王晓明指出,郑商所在服务机构投资者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增加品种供给,完善品种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品种和策略组合。目前,郑商所已上市22个期货品种和棉花期权等6个期权工具,包括1个国际化品种,范围覆盖粮、棉、油、糖、果等涉农产业以及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初步形成了兼有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协同,从境内向境外拓展的新格局。

二是改善市场流动性,提升机构投资者参与空间。今年1月-10月份,郑商所期货累计成交量12.6亿手,占全国市场的26.48%。期货市场规模的扩大,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另据统计,2020年1-10月,郑商所期货参与交易客户数79.64万个,其中法人参与交易客户数1.29万个,同比增加15.57%,法人客户成交量占比32.49%,同比提高4.84个百分点,部分品种市场结构接近发达国家成熟期货市场水平。

三是加大力度为机构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期货生态。今年以来修订了棉花、苹果、晚籼稻、铁合金期货和棉花期权等合约规则;在菜油、玻璃、硅铁、锰硅、动力煤期权等5个期货期权品种上引入了做市商,目前,郑商所已有12个期货品种和全部6个期权引入了做市商制度;综合业务平台增加了尿素、硅铁、锰硅、红枣仓单交易业务。

四是建立“稳企安农护航实体”市场服务品牌,大力开展机构投资者市场活动。今年以来,共支持举办线上市场活动约2300场,累计在线观看人数逾166万人次;为满足机构投资者和企业风险管理需要,郑商所主动策划,先后与湖北、北京、浙江等6地证监局合作开展“稳企安农,护航实体”大宗商品风险管理论坛;为推动产投对接,策划机构投资者产业“云”调研7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形式进行,将调研情况制作成视频短片,通过10余家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5万余人次。

五是持续推进国际化,助力期货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甲醇期货、PTA期权引入境外交易者;研究推动进口菜粕纳入交割范围,研究进口棉花纳入交割的可行性;开展参考数据业务,回应境外机构、客户关于参考数据的诉求;大力推进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结算价授权合作;筹备新加坡设立代表处,进一步加强与境外机构和投资者的联系,同时积极推动QFII和RQFII参与郑商所品种的交易。

国际金价重回3450美元一线,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待后期走势?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国际贵金属期货普遍收涨,COMEX黄金期货涨1.48%报3452.60美元/盎司,本周累计上涨3.17%。COMEX白银期货涨0.21%报36.37美元/盎司,本周累计上涨0.64%。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地缘紧张局势升级,引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同时美联储的政策走向和全球经济环境进一步支撑贵金属的避险地位。

徽商期货近日撰文认为,黄金的避险属性将限制其回调的空间,预计金价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走势;美国经济维持韧性,白银工业属性或有一定提振,短期金银比价或有进一步修复的可能。徽商期货还判断,长期来看,滞胀风险、美元信用风险上升及央行购金需求仍为黄金提供核心支撑。

行情中心首页-期货-国内国际期货比价表_地缘紧张局势对贵金属市场影响_COMEX黄金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新世纪期货则撰文指出,截至6月11日,SPDR黄金ETF流出1.45吨,规模934.19吨,表明机构投资者对黄金的看空意愿。截至6月3日,CFTC黄金非商业净多持仓较上周增加13721张至187905张,黄金持仓有所增加,表明投机者对黄金的看多意愿。

地缘紧张局势对贵金属市场影响_COMEX黄金期货价格走势分析_行情中心首页-期货-国内国际期货比价表

兴业期货更明确表态,大周期仍利好金价,维持金价中长期中枢上移的判断。

消息面上,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世界黄金协会6月13日发布报告称,今年5月,全球实物黄金ETF流出约18亿美元,终止了连续五个月的净流入态势。这是自2024年11月以来,全球黄金ETF首次月度净流出。受金价波动影响,全球黄金ETF资产管理总规模于5月末降至374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