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政策

央行定调!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会变

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四红)1月14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近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行,中美利差持续扩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在被问及人民银行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汇率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当然也会兼顾内外平衡。

2024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多因素推动美元指数动荡走强,中国外汇市场表现出非常好的韧性,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呈现双向波动态势,在复杂形势下保持了基本稳定,在主要货币中表现是比较好的,为中国自主实施货币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稳经济、稳外贸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末,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为101.47,较上年末上涨4.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盘价为7.2988,较上年末贬值2.8%,同期美元指数上涨7%,人民币韧性得到充分体现。

宣昌能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上升,但中国的经济基础坚实,经常账户保持顺差,跨境资本流动自主平衡,外汇储备充足,外汇市场有韧性,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提供了确定性和有力支撑。

一是宏观经济大盘更加扎实。2024年以来,特别是2024年9月以来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支持政策将持续落地见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二是经常账户连续多年保持顺差。2024年前11个月货物贸易顺差8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为平衡外汇供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跨境资本流动自主平衡。金融市场开放稳步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吸引境外中长期资本稳定流入。

四是外汇储备大盘保持稳定,有效发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五是外汇市场更具韧性。市场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汇率风险中性理念不断增强,更多使用汇率避险工具,为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和外汇供求保持平衡提供非常重要的微观基础。目前货物贸易中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约30%,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例达27%。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外汇市场微观基础。

“人民银行汇率政策立场是清晰和一以贯之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不会改变,多年来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坚决实现目标。” 宣昌能称,下阶段,将继续综合采取措施,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管理,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外汇局:境外上市募集资金以外币调回的可自主结汇使用

5月23日,据央行网站,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结合中国证监会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最新要求,起草了《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提出,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减持或转让股份等所得可以外币或人民币调回,相关资金均可使用资本项目结算账户汇出入。以人民币调回的,还可使用境内企业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参与H股“全流通”的上市主体对境内股东的分红款在境内以人民币形式派发。境外上市募集资金以外币调回的可自主结汇使用。上市主体可自主选择外汇风险管理途径,通过银行或券商办理即期结售汇及套期保值交易。

征求意见稿称,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原则上应及时调回境内。如留存境外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境外证券投资、境外放款等业务,应在境外上市发行结束或超额配售完成之日前获得业务主管部门批复或备案文件,并应符合相关跨境资金管理规定。

《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为完善并统一境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相关跨境资金管理,提升境内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结合中国证监会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最新要求,起草了《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管理。目前,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的人民币和外币跨境管理政策不统一,有必要基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上市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4〕54号,以下简称54号文)起草本外币一体化的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对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以及H股“全流通”的管理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后,也有必要同步更新汇兑环节的资金管理政策。同时,54号文实施已逾10年,经营主体反映,现有管理在登记时间要求、账户使用、资金汇兑等方面存在不便利,为顺应市场需求,结合前期银行办理境外上市登记业务试点情况,拟对现行政策进行优化,支持境内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高效融资。

二、主要内容

《通知》共二十六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统一本外币管理政策。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减持或转让股份等所得可以外币或人民币调回,相关资金均可使用资本项目结算账户汇出入。以人民币调回的,还可使用境内企业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参与H股“全流通”的上市主体对境内股东的分红款在境内以人民币形式派发。

二是企业募集资金境内使用和外汇风险管理更为灵活便利。境外上市募集资金以外币调回的可自主结汇使用。上市主体可自主选择外汇风险管理途径,通过银行或券商办理即期结售汇及套期保值交易。

三是简化管理程序,放宽登记时限要求。除上市企业回购、境内股东增持外,将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相关登记的办理方式,由在外汇局办理调整为银行直接办理。将发行上市、增发登记时限由15个工作日延长为30个工作日。将减持登记时限由拟减持前20个工作日调整为减持后30个工作日。放宽企业信息变更、部分股权结构变化等登记时限要求。

四是进一步规范募集资金管理。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减持或转让股份所得资金原则上应汇回境内,股东因增持汇出资金如有剩余或交易未达成时,应及时汇回境内。明确境外发行可转债和将可转债转为股票相关管理要求。此外,考虑到企业存在境外使用的合理诉求,明确如果在境外上市前已拿到发改、商务等业务主管部门批复或备案文件,也可留存境外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境外放款等业务。

五天暴涨900点!人民币汇率新春狂飙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当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狂飙,当大国关税博弈与日元加息“蝴蝶效应”共舞,2025年的货币格局会如何演绎?

2025年1月24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如灵蛇般蜿蜒攀升,盘中触及7.2440,五个交易日内暴涨900点。这场由政策“鸽声”引发的汇率狂欢,仿佛为即将到来的中国蛇年新春献上了一份厚礼——金融市场的“金蛇狂舞”与传统文化的“灵蛇献瑞”交织,勾勒出一幅全球资本与中国年俗共舞的图景。

当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暂缓,人民币汇率K线如蛇形走位般强势反弹,市场或许听见了“巳巳如意”的吉言;而日本央行加息掀起的流动性涟漪,又似为这场博弈添上了“蛇来运转”的注脚。

与此同时,中国大地上,“蛇元素”文创正以国潮之姿席卷南北——从故宫“灵蛇献瑞”玩偶的虎头帽红围巾,到山东滨州“灵蛇醒狮”花饽饽的卡通蛇纹,从国博月历中“吉祥蛇”怀抱粉彩葫芦的雅致,到朱炳仁·铜“灵蛇定乾坤”翅膀托举金元宝的俏皮……每一处设计都在诉说:蛇不仅是蜿蜒前行的智慧象征,更是中华文化中“纳福迎祥”的灵动使者。

这场跨越金融与文化的“双蛇共舞”,既是对传统生肖经济的现代诠释,亦是对全球资本流动的东方回应,汇率市场亦如“灵蛇衔尾”掀起博弈新篇章。

传统文化的灵动与现代经济的锋芒,在资本狂潮中交织出东方智慧的“双蛇共舞”,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特朗普政策“鸽声”、日本央行加息,也有中国央行稳汇率的助攻。

特朗普的“虚实牌局”与日元加息的“蝴蝶效应”

先看“鸽派就职演讲”如何击溃空头预期。当地时间1月20日,特朗普在就职演讲中未提及对华加征关税,反而强调“降低美国通胀”,市场瞬间逆转预期。离岸人民币当日暴涨超700点,创下2015年“8·11”汇改以来最大单日涨幅。高盛分析指出,特朗普的“政策留白”让市场重估风险,此前押注关税落地的空头被迫平仓,触发人民币轧空行情。

此外,在202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特朗普表示,他“宁愿不对中国征收关税”,并认为可以与中国达成协议,并强调中美关系的良好前景。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中美关系缓和的积极信号,助推恒生科技指数和离岸人民币汇率上涨。

诚然,特朗普的表态显示其对中美关税问题的灵活态度,既表达了避免关税战的意愿,也保留了关税作为谈判工具的可能性。这一立场可能为中美贸易关系的进一步缓和提供了空间。

不过,关税逻辑的深层矛盾在于,尽管特朗普曾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但现实制约使其难以兑现:

一是美国通胀压力。全面加税可能推高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约1个百分点,加大通胀压力。如果这种通胀压力持续,美联储可能会重新考虑紧缩政策,这与特朗普的“弱美元”诉求相冲突。

二是产业链韧性。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3.7%降至2023年的11.23%,企业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缓冲冲击。

三是市场脱敏。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人民币汇率对关税威胁的反应逐渐钝化,心理冲击大于实质影响。

1月24日,日本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0.50%,这是自2007年2月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加息。此举或引发日元套息交易平仓,加剧了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如印尼盾、墨西哥比索)的贬值压力,同时对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产生一定扰动,短期内推高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那么,接下来何为关键信号?不妨聚焦这样几个时间点:

一是3月15日前后的关税谈判。市场普遍预期,特朗普更可能采取“渐进施压”策略,而非全面开战。若谈判进展不顺利,人民币或短期贬至7.50左右;反之,则可能反弹至7.20左右。

二是4月30日至5月1日,日本央行将举行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布利率决议。市场关注日本央行是否进一步加息至0.75%:如果加息,日元套息交易加速平仓,全球流动性收紧,新兴市场货币(韩元、泰铢)贬值压力骤增;如果按兵不动,日元或重回贬值通道,利好日股出口企业。有机构警告,若日本进一步加息至0.75%,可能引发类似2013年美联储缩减购债引发的全球资本撤离潮,新兴市场需警惕“流动性黑洞”。

三是二季度末,在2025年债务到期高峰与特朗普减税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财政部或需在二季度末披露超预期的发债计划。若单季发债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接近2024年四季度水平),可能触发市场对美债供需失衡的担忧,引发抛售潮。2024年11月美国国债总额已达36.08万亿美元,较7月的35万亿美元仅用3个月便增加1万亿美元,增速创历史新高。

提供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数据的网站——Trading Economics指出,市场普遍预计2025年由于发债压力和通胀风险维持高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或升至5%~6%。

稳汇率“组合拳”与市场博弈

视野回到国内,中国央行近期的“组合拳”,是汇率维稳的底牌。

一是跨境融资参数上调:1月13日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0上调至1.75,释放境内美元流动性。

二是离岸央票狙击战:1月15日在香港发行600亿元人民币央票,创历史新高,调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抬升做空成本。

三是预期管理:央行强调“三个坚决”(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压制单边贬值预期。

稳汇率的终极威慑则是我们的家底——外汇储备。截至202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3.2024万亿美元。

就市场博弈而言,一场多空势力的激烈对决正在上演。

显而易见的多头逻辑是经济复苏与政策红利。比如:中国内需回暖,2024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5.4%,支撑人民币的内在价值。

空头的筹码则是美元霸权与地缘风险。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在高位震荡,尽管美联储降息,但美国经济韧性支撑美元指数维持在107、108附近,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仍处295基点的高位,令资本外流承压。此外,一旦特朗普政策出现反复,可能触发人民币急跌。

无疑,2025年对人民币汇率来说,是一场“韧性之战”。

人民币此轮暴涨并非单纯的政策胜利,而是全球资本对“美元信用裂痕”与“中国复苏韧性”的重新定价。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分析认为,若2025年中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为5%,对应的广义赤字率可能从2024年的8%~9%大幅提升至12.5%,以有效带动内需回升。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预测,2025年中国广义财政赤字(含化债)规模或从2024年的9万亿元增至12万亿元,广义赤字率可能从7%提高到9%左右。

或许,蛇年的投资者箴言或是“汇率波动是常态,弹性是生存法则。持有黄金对冲尾部风险,紧盯政策脉冲捕捉套利窗口,方能穿越风暴”。

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

3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升金融稳外贸稳外资服务质效,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厦门等省市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便利跨国公司企业跨境资金统筹使用。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加力推进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加快推动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管理政策提质扩面,不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4年末,相关企业通过试点政策完成跨境资金调拨4669.41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提升跨国公司跨境资金运营效率,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的基础上,探索完善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管理框架。

政策先后试点推出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和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多样化跨境资金运营需求。其中,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主要面向特大型跨国公司集团,于2021年3月在北京、深圳率先推出首批试点。2022年推出第二批试点。

据悉,2021年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首批试点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一是统一本外币政策,满足跨国公司跨境本外币资金一体化管理需求,降低政策合规和账户管理成本;二是实行双向宏观审慎管理,适度调整外债、境外放款集中额度,在稳慎经营的前提下,提升企业跨境投融资的自主性和资金利用效率;三是进一步便利资金划转和使用,国内资金主账户资金可直接下拨至成员企业自有账户办理相关业务,减少企业资金在途划拨时间。

2022年推出的第二批试点在首批2个试点地区和10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和企业,同时,政策方面允许跨国公司在境内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集中收付业务,且支持第一批试点企业自动适用第二批试点政策。

截至2024年12月,相关试点企业共54家,分布于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陕西、宁波、青岛和深圳等10省市。上述54家跨国公司通过试点政策完成跨境资金调拨4669.41亿美元,惠及境内外成员企业3188家,极大程度便利跨境资金配置,跨国公司政策便利“获得感”不断增强。

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集中比例

在总结前两批试点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积极响应跨国公司诉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24年12月,再次优化试点政策,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决定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陕西、宁波、青岛和深圳等10省市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

一是将试点审批权限下放至分局,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依需要在分局申请,将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根据前期摸底情况,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申请试点政策的跨国公司近百家。

二是允许跨国公司境内成员企业间多币种借贷用于经常项目跨境支付业务。跨国公司可通过资金池实现外汇盈余的出口成员企业与外汇短缺的进口成员企业之间错币种余缺调剂,帮助企业节约财务成本。若某跨国公司每年错币种余缺调剂规模1亿美元,以企业贷款利率3%计算,每年可为跨国公司节省300万美元的财务成本。

三是简化备案流程及涉外收付款相关材料审核。成员企业新增或退出、名称变更等不涉及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的资本项目变更可就近选择合作银行办理;可凭支付指令直接在合作银行办理外债和境外放款项下涉外收付款。政策优化后,相关外汇业务办理时间预计平均压缩50%~75%。

四是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归集比例、支持跨国公司主办企业通过国内资金主账户代境外成员企业办理其与境内成员企业或境外主体之间的集中收付,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此前试点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决定,在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厦门等省市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便利跨国公司企业跨境资金统筹使用。

一是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集中比例;二是允许跨国公司通过国内资金主账户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集中收付业务;三是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以人民币开展跨境收支业务;四是不涉及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的资本项目变更等业务可以由银行直接办理。

记者注意到,最新试点政策与上一轮政策优化间隔仅3个月。

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

3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升金融稳外贸稳外资服务质效,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厦门等省市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便利跨国公司企业跨境资金统筹使用。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加力推进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加快推动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管理政策提质扩面,不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4年末,相关企业通过试点政策完成跨境资金调拨4669.41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提升跨国公司跨境资金运营效率,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的基础上,探索完善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管理框架。

政策先后试点推出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和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多样化跨境资金运营需求。其中,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主要面向特大型跨国公司集团,于2021年3月在北京、深圳率先推出首批试点。2022年推出第二批试点。

据悉,2021年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首批试点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一是统一本外币政策,满足跨国公司跨境本外币资金一体化管理需求,降低政策合规和账户管理成本;二是实行双向宏观审慎管理,适度调整外债、境外放款集中额度,在稳慎经营的前提下,提升企业跨境投融资的自主性和资金利用效率;三是进一步便利资金划转和使用,国内资金主账户资金可直接下拨至成员企业自有账户办理相关业务,减少企业资金在途划拨时间。

2022年推出的第二批试点在首批2个试点地区和10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和企业,同时,政策方面允许跨国公司在境内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集中收付业务,且支持第一批试点企业自动适用第二批试点政策。

截至2024年12月,相关试点企业共54家,分布于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陕西、宁波、青岛和深圳等10省市。上述54家跨国公司通过试点政策完成跨境资金调拨4669.41亿美元,惠及境内外成员企业3188家,极大程度便利跨境资金配置,跨国公司政策便利“获得感”不断增强。

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集中比例

在总结前两批试点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积极响应跨国公司诉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24年12月,再次优化试点政策,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决定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陕西、宁波、青岛和深圳等10省市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

一是将试点审批权限下放至分局,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依需要在分局申请,将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根据前期摸底情况,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申请试点政策的跨国公司近百家。

二是允许跨国公司境内成员企业间多币种借贷用于经常项目跨境支付业务。跨国公司可通过资金池实现外汇盈余的出口成员企业与外汇短缺的进口成员企业之间错币种余缺调剂,帮助企业节约财务成本。若某跨国公司每年错币种余缺调剂规模1亿美元,以企业贷款利率3%计算,每年可为跨国公司节省300万美元的财务成本。

三是简化备案流程及涉外收付款相关材料审核。成员企业新增或退出、名称变更等不涉及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的资本项目变更可就近选择合作银行办理;可凭支付指令直接在合作银行办理外债和境外放款项下涉外收付款。政策优化后,相关外汇业务办理时间预计平均压缩50%~75%。

四是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归集比例、支持跨国公司主办企业通过国内资金主账户代境外成员企业办理其与境内成员企业或境外主体之间的集中收付,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此前试点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决定,在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厦门等省市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便利跨国公司企业跨境资金统筹使用。

一是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集中比例;二是允许跨国公司通过国内资金主账户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集中收付业务;三是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以人民币开展跨境收支业务;四是不涉及外债和境外放款额度的资本项目变更等业务可以由银行直接办理。

记者注意到,最新试点政策与上一轮政策优化间隔仅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