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外汇储备

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升至33222亿美元

9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公布2025年8月末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222亿美元,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升幅为0.91%。

外汇局表示,2025年8月份,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8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再次刷新2016年以来新高,表明中国防范化解各种冲击的能力继续提升。

从汇率来看,Wind资讯数据显示,8月份,美元指数下跌2.21%。非美货币普遍升值,其中,日元、欧元、英镑对美元汇率分别上涨2.46%、2.37%、2.25%。由于外储以美元计价,非美货币升值增加了经汇率折算后的外汇储备规模。

从资产价格来看,8月份,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影响,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14个基点至4.23%,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上涨0.5%,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1.9%。美元走弱向全球释放流动性,非美经济体股市大多保持高景气,全球资产价格高涨对外汇储备形成支撑。

外汇局表示,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

“尽管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我国经济依然根基稳固、优势突出、潜力巨大。”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我国拥有丰富的宏观调控工具和充裕的政策空间,为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区域布局日益多元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均有助于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此外,9月7日更新的黄金储备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我国黄金储备为7402万盎司(2538.43亿美元),较7月末增加6万盎司,我国央行已经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

管涛认为,在外部环境复杂程度明显提升背景下,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进程继续稳步推进。截至8月底,中国持有黄金储备余额占同期外汇储备余额的比重环比上升0.23个百分点至7.64%,刷新历史新高。

“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储备体系多极化趋势加速。”管涛表示,目前,黄金已超过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储备资产。

(责编:杨曦、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王永利:外汇储备需要准确把握的基本问题

意见领袖丨王永利

中国央行外汇储备规模_外汇储备减少的原因_中国央行外汇储备安全性

中国央行外汇储备以美元、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为主,而不是以黄金为主,并且主要存放在货币发行国,这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必然选择。

在美欧等多个国家宣布冻结俄罗斯在这些国家的官方储备资产并引发其直接对抗后,国际社会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储备资产安全性产生了高度忧虑。国内有声音也在探讨拥有总量超过3万亿美元的中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问题,这些资产主要是美元、欧元等货币储备且主要存放在货币发行国。

有人指责央行外汇储备太多了,远超国际公认的合理规模,不仅使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更多地依赖美元等外汇储备,容易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性并造成货币超发,而且也造成国家资源过多地配置到外汇上,影响到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且面临外汇储备收益率很低,以及美元等国际货币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货币可能大幅贬值的压力,更面临一旦与美国及其盟友关系破裂就会被全部冻结或没收的巨大风险。并由此呼吁,必须尽快将外汇储备压缩到1.5万亿美元以内,特别是要赶紧抛售所持美债,要将美元储备拿回来,或者大量购买黄金运回国内,或者大量向一带一路友好国家投资或帮其偿还外债,或者大量购买油气、矿产、粮食等战略物资运回国内储存等,还要借鉴俄罗斯出口天然气卢布结算令的做法,出台中国商品出口人民币结算令,要求中国的出口一律用人民币结算,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减少新增外汇储备。

上述说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不少人的推崇,但这些说法却忽视了央行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历史背景、外汇储备币种选择并主要存放在货币发行国的内在逻辑、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的严苛条件、外汇储备大规模压缩所需市场条件等因素,过于凭空想象,严重脱离现实,容易产生误导,需要对一些基本问题正本清源,准确把握。

央行外汇储备的定位与规模把握

在我国,所谓“国家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指“央行外汇储备”,并不包括财政部持有的外汇,也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外汇,更不是全社会持有的外汇。

到2022年4月末,中国央行单纯外汇储备3.12万美元;黄金储备6264万盎司,折合1200亿美元上下;IMF储备头寸及SDR储备合计622亿美元。总计3.3万亿美元左右,是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远超世界第二的日本1.3万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另外,香港还有外汇储备4657亿美元(2021年11月接近5000亿美元),澳门有266亿美元。

央行外汇储备最主要的来源是其买卖外汇的结余,受到各期外汇买卖多头或空头(增加或减少)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受到外汇储备经营损益及其上缴财政、央行增加或收回外汇直接投资等方面的影响。在外汇储备折合美元统一披露情况下,折合美元的总量还受到美元与其他储备货币之间结构与汇率变化的影响。

央行扩大外汇储备,就会相应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成为央行控制货币投放与币值变动,特别是控制汇率变化的重要保障。由于央行外汇储备是通过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形成的,而不是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的,所以,不能因为习惯性叫做“国家外汇储备”,就可以像财政资金一样由政府直接安排使用,需要保证其高度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以支持货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政府如果需要使用外汇进行投资,需要动用财政资金(包括发行专项债)从央行购买外汇才行。相应的,财政部持有的是国有资产,包括国有金融机构的出资人代表,央行原则上不能直接出资(包括从外汇储备中出资)进行一般股权投资(所以,2004年由央行从外汇储备中出资成立的专门用于国有金融机构投资的“中央汇金公司”被后来由财政部发行专项国债购买外汇成立的“国家投资公司”收购。但央行目前依然持有不少由外汇储备出资形成的特殊金融机构的股权)。

按照国际惯例,在实施强制结售汇情况下,央行外汇储备需要至少保持3个月进口以及1年内到期外债偿还所需的外汇规模。在不实施强制结售汇情况下,央行对保证这方面外汇需求的压力会大大减轻,这方面所需外汇首先应由进口企业或发债机构自己解决。必须清楚的是,央行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平抑汇率和币值的剧烈波动,特别是对抗国际热钱或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在没有足够的国际货币及时筹集保证(包括央行货币互换)情况下,如果央行没有足够大的外汇储备,将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拉美以及东南亚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推行金融完全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但又没有形成足够大的央行外汇储备,结果在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并积累金融泡沫后,面临国际热钱冲击或资本大规模回流时,根本筹集不到足够的外汇,结果引发严重的货币金融乃至经济社会危机。1997-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如果没有当时内地的1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做后盾,仅靠香港928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不可能取胜的。也正是经历过危机洗礼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加大了外汇储备规模。

所以,所谓3个月进口以及1年内到期外债所需外汇只能是一般情况下央行外汇储备的最低规模,根本不是应对危急情况的充分需求。由此,央行外汇储备所需规模,更应看货币总量中对外汇兑换的需求与可管制程度。到2022年4月末,我国人民币货币总量接近250万亿元,按其中10%需要换汇以及与美元汇率7.0计算,就需要超过3.5万亿美元的央行外汇储备,已经超出现有的外汇储备规模。

更重要的是,央行外汇储备并不是想增加就能增加的,在整个国家都缺乏外汇来源情况下,央行即使实施强制结售汇,也很难扩大外汇储备,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早就被充分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外汇一直是非常紧缺的资源。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末,央行外汇储备余额仅为1.76亿美元,1980年末甚至出现-12.96亿美元。所以国家一直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出口创汇和招商引资,直到1994年实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汇率市场化并轨和放松结售汇管制,年末才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16亿美元;到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0年确定中国将于次年加入WTO后,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涌入,推动央行外汇储备加快增长,2001年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21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如果还原2007年出售给财政部的2000亿美元,到2008年央行外汇储备即超过2万亿美元,2010年超过3万亿美元;到2014年6月份接近4万亿美元。

在外汇储备大幅减少与基础货币大幅收缩引发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之后,央行实际上对外汇储备减少保持警惕,一直努力将其维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是否太多了的争议才趋于平息。但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关外汇储备太多、需要大幅压缩外储、拿回海外资产等呼声再起。在俄罗斯被制裁后,这一呼声更是十分高涨。

但实际上,央行要减少外汇储备容易,要增加外汇储备很难,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合理规模”,只要不是依靠外债增加形成的,实际上是多多益善、求之不得。中国央行巨额外汇储备,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经济“两头在外”模式以及人民币尚不是重要国际货币的客观要求(因为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国对外贸易与金融交易主要使用美元,所以美国央行除继承和保持全球最大规模的黄金储备外,并不需保持多少外汇储备),是对国际热钱具有巨大震慑力的“金融核武”,是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中国实际说央行外汇储备规模太大,是不恰当的。

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与海外存放

中国央行外汇储备以美元、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为主,而不是以黄金为主,并且主要存放在货币发行国,这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必然选择。

以何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是由对外贸易和金融交易中计价结算货币的使用,以及按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综合比较优势决定的,并不是随意选择的,是由各国综合国力(并不是仅指经济实力,更不是单指当年GDP的规模,而是包括教育、科研、文化、制度、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和国际影响力(包括国际联盟能力)的世界排名决定的,只有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最为强大国家的货币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目前美元在国际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部分在40%以上和60%上下,欧元分别在接近40%和20%上下,分别为第一和第二大国际货币,二者合计约占国际交易和外汇储备的80%左右,其他国家货币的份额则远远落后。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不足3%,远低于美元和欧元,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与第二大经济体存在很大差距,是有深刻原因的,并不是国家以行政命令方式单方面想让对外交易都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并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就能实现的,短期内难以取代美元地位。相应的,对数字人民币、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CIPS等,可能短期内也不能寄予太大期望。

与美元比价而言,黄金尽管从长期看具有升值潜力,但阶段性波动也很大,而且黄金需要承担托管费用,而产生不了利息收益;以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清算手段,其成本和效率远远落后于美元,而且需要存放在国际金融中心,依然存在安全性问题(全部运回国内,则很难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可以择机适当增加黄金储备,但绝非越多越好,黄金不可能重新充当货币或货币锚定物(黄金对美元的价格同样会大幅涨跌),所谓的“以黄金+大宗商品”作为锚定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3.0”只能是一种幻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人对外汇储备主要存放在货币发行国很不理解,认为应该拿回来放在国内,不仅安全,而且会支持国内发展。这其实是对国际支付清算体系缺乏认知的表现。

现在国际交易采用的是记账清算而非现金支付。外汇储备主要存放在货币发行国,表现为储备国的海外资产以及货币发行国的对外负债;外汇储备只能用出去(投资或进口等)而不能拿回来(如拿回外币现金),这是记账清算下一种没有选择的结果。这种清算制度,不仅大大减少了现金支付的相关成本和风险,而且使得贸易项下逆差能得到资本项下顺差的对冲,保持货币流动性充裕稳定,很好地解决了现金清算方式下国家之间因贸易严重失衡而导致货币严重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危险问题,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当然,这也使外汇储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容易被国际货币发行国冻结或没收。因此,在外汇储备货币选择上,安全性和流动性永远要排在盈利性之前。如果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失去信任,这种货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将受到严重损害。

需要看到的是,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应该是推动人民币现金大量走出去,而应该是采用记账清算方式推动人民币所有权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心应该是在境内,而不是离岸,要加快境内金融交易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美元与美国金融体系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央行巨额外汇储备相关的两个特殊问题

一是央行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

央行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或减少,必然引发基础货币的大幅扩张或收缩,有人由此认为,这很容易造成中国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容易造成货币严重超发。这实际上是对基础货币与货币总量关系缺乏准确理解。

实际上,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扩张,不意味着人民币总量就一定会失控,货币政策就会失去自主性,央行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乃至基准利率等多种举措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和派生货币的乘数,将货币总量增长控制在合理水平,并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的快速提升;在外汇储备大幅减少,带动基础货币收缩时,央行又可以通过降准降息等多种举措推动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提高货币乘数,维持货币总量的适度增长。在这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成功经验。

当然,在人民币汇率高度挂钩美元时,会造成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影响。因此,我国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人民币与一篮子主要货币结构性挂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锚定美元不复存在。

二是如何看待央行外汇储备收益水平。

有人指出,中国以20%-30%的股权回报率招商引资,获得的外汇交给央行后,央行送到国外,仅仅只能获得2%-3%的回报率,形成严重的财富外流,是根本不合理的;美国海外净资产为负的3万亿美元左右,但每年却能获得上千亿乃至数千亿美元净收益,这也反映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严重不合理。

这种说法很有震撼力,但却存在严重的误导:

招商引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重要举措,不仅要引进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而且有利于以开放促改革。招商引资的股权回报率应该与招商引资项目本身的实际产出率相比较,保证其投入产出有正效益,否则就应该提高招商引资的门槛。招商引资所获得的外汇,从一开始就存放在海外,企业将外汇卖给央行,仅仅是转让了外汇的所有权(改变了外汇的所有者),外汇储备收益只能与国际市场一般水平进行比较,用招商引资的股权回报率与外汇储备收益率进行比较,本身就是偷换概念,并不合理。

至于中美海外净资产与净收益存在巨大反差,是因为两国的海外资产(包括诸多种类,如股权投资、企业债务投资、国债投资、银行存款等)与对应负债的性质完全不同,其收益或成本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背后存在两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差别,不加区分地进行资产负债的轧差以及收入支出的轧差并进行比较,同样是不合理的;希望中国海外净收益能很快达到美国的水平,也是不现实的。同时,所谓一国海外净资产,是该国全社会在海外的资产减去境外在本国资产后的净额,央行储备资产仅是国家海外资产的一部分,以中国海外净资产的净收益与美国相差巨大就认定央行外汇储备不合理,并不成立。

如何看待潜在风险

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与外汇储备国且外汇储备主要存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有声音担忧外汇储备可能被冻结的风险是合理的。

但是,越是这种特殊时期,越要保持冷静和清醒,避免盲目行动犯下严重错误。需要清楚的是,要对央行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做适度调整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在短时间内大幅压缩1万多亿美元规模,市场缺乏足够的空间,操作上是难以做到的;要大量转化成为物资储备或一带一路海外投资,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国力保护,存在储备管理和安全问题,成本与风险巨大;仅仅压缩美元储备、转移在美资产,相应增加其他国际货币储备,在美国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共同冻结外汇储备时,依然不解决任何问题,俄罗斯前期这样做的结果已经证明;直接作为对美战略工具,大规模抛售美债、撤回在美资产,还可能激化矛盾。

同时,大幅压降外汇储备,还涉及央行能否直接进行流动性不高的企业股权或战略资源的投资;由此大量减少外汇储备是否会推高人民币汇率;或者央行大量向财政或企业出售外汇储备相应回收基础货币对货币总量和金融体系稳定有何影响;大量“藏汇于民”能否做到以及非官方储备资产能否免于被冻结或没收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处理。

最关键的是,央行外汇储备的重大调整,属于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纳入国家对国际局势判断和战略决策中统筹把握、协调推进,而不可单打独斗。

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友国家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经济往来停滞将对各方产生极大伤害,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将产生冲击。到目前为止,美西方尚未彻底断绝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相信经济往来停滞的局面很难发生。

迄今为止,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具有联系各方、求和促谈、维护和平极其重要的作用和足够的回旋余地,时间可能催生变化,在国际局势深刻而剧烈变化之际,我们越需要保持冷静和定力。

原发于《经济观察报》

为挽救“亚洲表现最差货币”,日韩外汇储备两月缩水超千亿美元

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为1.238万亿美元,较8月底减少了超过540亿美元,已是连续两个月下降,创有记录以来单月减少量的最大值。与7月底1.323万亿美元相比,过去两个月,日本外汇储备已缩水了850亿美元。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美元外汇储备国,规模仅次于中国。韩国则排名全球第八位,外汇规模与日本差距明显。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日韩两国的外汇储备在过去的两个月合计减少了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约1068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日元、韩元年内对美元高达26.32%和18.91%的跌幅(10月9日下午汇率数据),也因此,一些机构在评价中将两国货币形容为“亚太表现最差货币”,其对美元的汇率水平分别跌至24年和13年来的最低。

货币的大幅贬值也冲击了日韩疲弱的宏观经济,两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救市。韩联社认为,韩国外汇储备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外汇部门上月为应对汇市波动而采取的干预措施,以阻止韩元对美元汇率继续下滑。

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央行)为了阻止日元贬值,9月22日实施了24年来首次的买入日元、卖出美元的汇率干预,干预金额为2.8382万亿日元。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在10月7日的发布会上拒绝透露日本央行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的具体数据。不过此前市场推测的日本央行买入日元卖出美元的汇率干预规模为3万亿日元。

根据韩联社统计的数据,韩国外汇储备额自3月以后连续4个月减少,7月暂时出现反弹,但8月和9月再次减少。不过,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并非两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唯一原因。因为美元对其他储备货币的快速升值,也会使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后下降。韩国央行表示,外汇储备下降归因于缓解汇市波动的措施以及美元走强导致其他货币以美元换算后的金额减少。

日本虽然具有雄厚的外汇储备规模,不过日本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效果并不明显。9月22日实施汇率干预后,日元对美元汇率由1美元兑换145日元左右一度升值到1美元兑换140日元附近,但之后,日元贬值再次加速。10月9日下午截至发稿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再度跌回1美元兑换145日元下方。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日本央行一边维持着引起日元贬值的大规模宽松政策,另一边,日本财务省却又想阻止日元快速贬值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两者政策的不一致,让市场投机资金趁机纷纷抛售日元,使得日本央行干预市场效果大打折扣。

人民币贬值应换美元?专家详解人民币的两个误区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为3.33万亿美元,12月份减少1079亿美元,为历史单月最大跌幅。11月份外汇储备减少872亿美元。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自2015年底来“八连跌 ”,并创下新年首周累计跌700点。

这一系列数据令市场上对我国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走贬的担忧再度浮现。专家分析认为,这些担忧一部分是来自于普通投资者对外汇储备和汇率形成的认识误区,有必要及时厘清。

误区一 :外汇储备减少 = 资本外流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指出,不能将外汇储备的减少与资本流出划等号。折算损益、投资损益、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投放或购入外汇量,以及向财政部门的分红都会影响月度外储变化。

近一年来,美元汇率在国际市场上走强,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资产折算成美元缩水,造成外汇储备账面价值下降,但这并非真实的损失,即折算损益。

外汇储备也会发生投资损益。由于外汇储备中含有债券、股票等资产,每个月的投资损益会引起外汇储备量的变动。

除汇率市场层面的原因外,我国外汇储备减少还与其运用渠道拓宽有关。在“一带一路”战略等推进下,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意愿明显增强,“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援助与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加,外汇储备被“盘活”,并以多元化的方式为上述企业提供外汇资金支持。

此外,我国监管层近年来积极推动“藏汇于民”,从主要由央行集中持有官方外汇储备,转向由央行和民间共同持有。据外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段时间以来,企业和居民持汇意愿增强,外汇储备减少部分正体现了公共部门与民间部门之间资产负债表的置换,符合“藏汇于民”的改革方向。

简而言之,外汇储备减少的量不等同于资本外流的量,从单月数据推断出资本外流压力大甚至“资本外逃”的结论更是张冠李戴、缘木求鱼。

误区二:人民币走贬 应将存款换成外币

赵庆明表示,对于绝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没有必要将大量人民币资产换成美元或其他外币资产。“因为在国内,美元及其他外币可投资的渠道和产品极少,收益了了。人民币汇率不具备大幅下跌的空间,重要的是人民币投资组合收益率会超过可能的贬值幅度。”

事实上,普通家庭在大量配置外币资产时忽略了两大问题。一是人民币是带息资产。相对于美元或其他主要外币的低利息甚至零利息,人民币资产自带利率收益。例如,人民币同期存款收益就高于美元存款。如果在人民币略有贬值时盲目将其大量兑换成美元,则损失利率收益,可能因小失大。二是人民币资产流动性更高。在国内,人民币可选择的投资组合种类更多,收益率可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颇为可观;兑换美元后则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且一些美元投资组合存在较高的门槛,普通家庭难以获得。

有观点提出,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内贬值特别大,远远抵消人民币投资组合带来的收益,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应该首先回答人民币汇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赵庆明指出,汇率主要是本国经济相对国际其他经济体比较来决定的。中国经济增速尽管下滑并且可能保持下滑态势,但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速料将远超过这一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应是长期走强而不是走弱。

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期亦表示,从中长期基本面看,人民币汇率有条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尽管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但从全球横向比较看仍属较高水平;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仍持续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为我国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节约进口支出,使得我国有条件保持一定规模的贸易顺差……可以说,我国经济和市场的基本面是稳健的,不存在人民币汇率长期贬值的基础。

包括渣打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投资策略总监王昕杰在内的多位分析师认为,这波人民币贬值或很快见底。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2016,人民币汇率会稳字当头。预计春节前,人民币基本会是走弱的状态,但是春节后会回升。全年来看,由于美联储加息力度的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定,人民币对美元甚至可能是升值的。 (章斐然)

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缩水”795亿美元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姜琳)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多年的增长已经悄悄转为下降。自2014年三季度起,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出现减少,且减幅不断增加。国家外汇管理局30日公布的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正式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储备资产减少80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减少了795亿美元。

专家表示,外汇储备减少一方面源于外汇资产“走出去”;另一方面是我国推行“意愿结汇”“藏汇于民”带来的效果。据统计,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由2014年底的3.84万亿美元降至3月底的3.73万亿美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数据分析,一季度,新兴市场国家的外储总额减少2220亿美元,降至7.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汇率损益的中国外汇储备下降幅度占新兴市场总体降幅的一半,达1130亿美元。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连续十余年持续增加。外汇局不久前公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的影响,2014年,我国新增储备资产1178亿美元,同比少增73%。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净增加1188亿美元,同比少增73%。在一段时间的增幅放缓后,2014年三季度,外汇储备首次减少4亿美元,四季度减少293亿美元。

据外汇局统计,2015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75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18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51亿美元,初次收入顺差17亿美元,二次收入基本均衡。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79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顺差2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983亿美元。

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外汇储备、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