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金融创新

资本项目改革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 温信祥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长

要点:外汇局深圳市分局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稳步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民营经济活力强,集聚多,民营经济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总局”)资本项目改革大方向的指引下,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深圳市分局”)聚焦民营经济的迫切诉求,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资本项目改革创新。通过不断探索直接投资模式,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高质量发展,深圳利用外资金额已由1980年的0.33亿美元提升至2022年124亿美元,涌现出华为、比亚迪等全球领先的优质民营企业;持续提升企业跨境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企业外债从无到有,2022年末余额170.9亿美元;积极回应跨国公司全球资金管理诉求,助力民营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目前,民营企业占深圳资本项目办事主体九成左右,充分享受了外汇改革红利,见证了深圳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东方风来  双向投资新模式蓬勃发展

深圳位于珠江东岸,与香港山水相连,具有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结合改革开放初期人工、土地低廉的优势,主动探索出一条从“三来一补”—引进外资—双向投资的发展之路。据统计,深圳外商直接投资(FDI)业务开办主体民营企业占比95%以上,在整个过程中,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一直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早期探索(1979年—1993年)

1978年“国门甫开”,外资对采取何种模式进入中国、如何进行经贸合作均没有明晰的渠道和路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主动探索大力引进外资,并辐射全国。

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1978年12月,深圳宝安落地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与中国香港形成“前店后厂”模式,探索出外资进入中国的通道。1993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超过了8000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就业人数超过了100万人,出口总额、工缴费结汇均占全省40%左右。就此打下了深圳外向型经济基础,提振了外资投资中国信心。

落地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1981年,正大康地集团正式落地深圳,成为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除了带来资金,还带来先进技术、生产和管理经验,大力推动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国家外汇管理局1983年制定《对侨资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汇管理施行细则》,规范了FDI外汇审批、账户开立、外汇留存、利润汇出等事项,改善了我国投资环境,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至199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全国第一,共有外商投资企业921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48%。

规范发展(1994年—2012年)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对外汇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外汇管理改革思路由“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转变。

服务“三来一补”企业转型为外资企业。1996年外汇局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逐步建立起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制度。彼时,“三来一补”企业面临着融资受限、缺乏自主品牌、贸易摩擦加剧等困局,转型迫在眉睫。面对深圳来料加工企业的转型需求,外汇局深圳市分局印发《深圳市来料加工企业原地转型设立法人企业有关外汇支付管理规定》,实现深圳来料加工企业可原地不停产转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1988年,富士康乘着“三来一补”的东风,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由“三来一补”企业转型为外资企业,并抓住时代机遇,从简单加工向电脑、手机等高端制造转型,发展成为全球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3C)产品代工巨头,2005年首次入选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精简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手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外汇局于2002年取消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2009年,发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以登记为核心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框架。将资金来源和汇出核准由事前审批改为登记,深圳分局合理引导境外直接投资(ODI)有序流动,有力支持国内企业全球化发展。如华为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多个跨国投资,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市场。

灵活便利(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汇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便利化和防风险,深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

直接投资基本实现可兑换。为进一步便利企业,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2012年外汇局对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大幅改革,构建了以登记为核心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框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先后取消35项、简化合并14项行政审批子项,并简化申请材料和审核要求。以2015年由银行直接办理直接投资登记为里程碑,大力推动简政放权,辅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验资询证,基本实现了直接投资可兑换。

首批开展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2018年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在深圳前海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由“先审后付”变为“先付后抽查”,不仅大幅简化了企业业务办理手续,显著提高了办理效率,同时也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有效降低了市场经营主体成本,有效提升了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2020年,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推广至全国,进一步简化资本项下流入资金结汇和使用流程,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深圳辖内已有1317家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办理了试点业务,支付金额合计189.95亿美元,为民营经济带来极大的便利。

开拓跨境双向私募股权投资新模式。2012年、2014年,深圳先后启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和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均属全国首批。2021年以来,在总局的指导下,外汇局深圳市分局会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优化QFLP/QDIE试点,简化办理流程,拓宽投资范围,灵活资金使用,有效支持跨境双向私募股权投资。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设立QFLP基金规模约75亿美元,主要投向国内生物医药、消费、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企业。批准境外投资额度20.45亿美元,主要投向境外未上市公司股权。深圳QFLP/QDIE试点创新跨境金融合作的路径和模式,加强境内外创投市场互联互通。

以“科汇通”试点开辟科研资金入境新通道。外汇局深圳市分局高度重视和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发展建设。近年来,行领导多次带队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地调研,针对区内机构反馈的科研开办资金跨境调拨难题,主动研究解决方案,积极请示汇报,河套科研机构“科汇通”试点获总局正式批复。2023年9月6日,外汇局深圳市分局正式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汇通”试点业务操作指引》。河套“科汇通”试点为区内科研机构跨境调拨科研资金提供“绿色通道”,为深港两地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和科技产业协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潮起珠江  跨境融资试验田硕果累累

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国际通行做法,适时借用境外资金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确立了外债登记制度,允许境内机构在较为严格的规模控制下举借外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2003年,针对不同主体开始进行差异化外债管理,外资企业借用外债实行较为宽松的“投注差”管理模式,但中资企业借用外债事前资格审核则相对严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外债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深圳积极抢抓改革窗口期,以多项“试验田”助力境内企业扩大跨境融资空间,探索出便利企业跨境融资的有效路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在全国率先启动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支持深圳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15年3月,深圳前海作为全国三个试点地区之一,正式启动以企业比例自律为主要方式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允许中资企业借入外债并结汇。试点首周,即有华讯方舟等三家中资企业成功办理外债登记,金额合计1.2亿美元,平均融资成本仅为2%。企业表示,试点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也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2016年5月,该项试点升级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率先开展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深圳企业跨境融资自主性和灵活性大幅提升。2020年2月10日,深圳开立医疗作为全国首家试点企业参与了外债登记管理改革,深圳正式在全辖实施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时值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该企业作为生物科技企业,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建立起了新冠免疫应答检测平台。通过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企业外债登记流程大幅简化,实现资金随借随用随还,为企业后续科研布局提供了有效支持。截至2023年9月末,已为53家企业办理一次性登记外债,金额合计47亿美元。

首批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开辟科创企业跨境融资新渠道。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6月,深圳在前期已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基础上,启动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支持企业不囿于净资产规模借入外债。深圳舒糖科技专注于无创血糖测试,正处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的关键阶段,在净资产不满足现行借用外债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该项试点顺利从境外融入500万美元。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共29家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参与试点,金额合计2亿美元。行业涉及电子机械制造、软件与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领域。

首创“前海港企贷”,以制度创新强化深港融通衔接。前海作为深港合作最紧密的地区之一,已吸引超过1.1万家外资企业落户,其中港资企业占比达85%。为有效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2023年8月,“前海港企贷”正式推出,极大便利了原来因净资产不足,不满足借用外债条件的港资小微企业,顺利牵手境外银行资金。在助力港企港人在前海创业创新的同时,也有利于境外银行,特别是港资银行,基于原有的长期授信和合作,将贷款服务延伸至前海。

目前,深圳外债业务的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5%以上。外汇局深圳市分局通过持续推进外债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立本外币一体化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不断完善,企业跨境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持续提升。

先行先试  企业资金双循环高效畅通

近年来,随着中资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资金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亟需更加便利、高效、低成本的本外币跨境资金运营模式。外汇局深圳市分局密切跟踪市场经营主体创新需求,深度参与、推动资金池相关创新政策的研究制定,推动本外币资金池政策不断迭代升级。在深圳跨境资金池搭建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5%。

迭代创新

2012年12月,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正式启动,深圳华为集团、中兴通讯等跨国公司获得试点资格。2014年6月,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推广至全国,深圳辖内创维集团等多家跨国公司参与试点。

2019年3月,外汇局发布《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通知》,进一步简化登记管理,优化账户结构,允许跨境本外币资金同时入池,初步探索本外币合一管理,成为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管理政策演进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圳于2021年、2023年先后率先落地高、低版本资金池试点,通过“币种自选、划转自由、资金混用、自主购汇、使用便捷、部分归集”等优惠政策,切实回应跨国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的更高要求,继续领跑跨境资金池政策创新。

服务实体

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相关政策以“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突出受益导向”为原则,重点聚焦辖内信用等级较高的实体制造业跨国公司,行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通讯设备等,助力企业“两增两减一打通”,为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集团资金归集使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政策已累计为深圳企业增加财务收入、节约税务成本约1亿元人民币。

提升资金归集度,增加财务收入。传音控股业务范围覆盖非洲、南亚、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度结算量约400亿元人民币,资金池政策下资金归集效率大幅提升,全球资金归集率可达到90%,平均每月沉淀资金约10亿元人民币,试点比分散存放多获得财务收入约3000万元人民币。取消分账管理,增大资金池规模。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取消了分账管理要求,财务公司开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账户得以和资金池主账户有效联通,资金无需在两个不同的账户体系间流转,效率大幅提升。取消委托贷款,减少税务成本。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允许主办企业无需通过委托贷款模式向成员企业划拨资金,免除了签订三方委托贷款合同的繁杂手续,切实降低了企业因委托贷款产生的相关税费成本,目前已为多家企业节约税费成本超1000万元人民币。简化业务流程,减少人力成本。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相关政策大幅简化了资金的划转审核材料和流程,企业只需发出指令即可办理业务,提高支付效率。目前,创维集团跨境资金调拨速度从以往的按天计算缩短至以分钟计,平均5分钟即可完成1笔业务,人员配置已由原来的四名减少为两名。打通意愿购汇路径,有效管理汇率风险。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自主意愿购汇业务,更为灵活地管理汇率风险。2021年6月,深圳落地了首笔意愿购汇业务,金额5亿港币,为企业节约成本达308.4万元人民币。

目前,深圳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管理框架已初步建成,对支持深圳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形成总部聚集地,建设国际资金结算中心,进而打造与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金融中心有重大意义。

奋楫笃行  区域改革新征程扬帆起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下一步,外汇局深圳市分局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稳步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接高标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我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彰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应避免正面清单模式导致的碎片化、管道式开放现象,从顶层设计、制度开放的角度统筹考虑下一步改革的思路。一方面统筹交易环节和汇兑环节,有序推动不可兑换项目的开放,稳妥有序推进以金融市场开放为核心的资本项目开放。另一方面提升可兑换项目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优化资本项目业务流程和账户管理,让更多企业享受到高水平开放的政策红利。

打造新高地,构建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2023年2月,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其中包含20条在外汇管理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的具体改革措施,对于已落地项目持续扩面增效。如持续推动开展大豆跨境现货交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扩面增量,积极推动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进一步丰富前海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落地正在推进的项目,如财资中心、QFLP总量管理试点等。

期货市场分析研究 2021年期货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期货市场分析研究 2021年期货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zengyan2021/1/19

期货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商品),期货主要不是货,而是以某种大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因此,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交收期货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三个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买卖期货的合同或协议叫做期货合约。买卖期货的场所叫做期货市场。投资者可以对期货进行投资或投机。

期货市场分析研究 2021年期货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020年,期货市场新增4个期货品种(LPG、短纤、低硫燃料油、国际铜),8个期权品种(菜粕期权、LPG期权、动力煤期权、塑料期权、PP期权、PVC期权、铝期权、锌期权)。目前,期货市场上的期货和期权品种共87个。其中,期货68个,期权19个。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期货行业,这87个期货期权品种覆盖贵金属、有色金属、铁合金、钢材、建材、煤炭、能源、化工、谷物、饲料、油脂、软商品、农副、股指、国债等15个国民经济主要领域,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效率在90%以上的期货品种超过55%。中国期货业协会在册期货公司数共149家,从业人员31315人。客户权益跻身“百亿俱乐部”的期货公司超过20家。前10个月,全国149家期货公司净利润为64.49亿元,同比增长40.75%,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手续费收入为152.07亿元,同比增长41.45%。

纵观近年来期货行业发展,伴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衍生品工具供给提速,期货市场的边界不断扩展。在加速发展的市场背景下,期货公司业绩分化的特点日趋明显。自2019年以来,从鼓励市场化兼并收购、放开外资持股比例、优化分类评级制度、开放牌照申请等政策方面的变动来看,行业出清的机制正在初步建立完善,市场化竞争的结果必将导致期货公司优胜劣汰,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有望进一步加速。

在世界各大金融期货市场,交易活跃的金融期货合约有数十种之多。根据各种合约标的物的不同性质,可将金融期货分为三大类: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其影响较大的合约有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美国长期国库券期货合约。东京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TIFFE)的90天期欧洲日元期货合约和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的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等。

国内金融性创新步伐快于传统金融创新,金融期货创新民间版本创新后来居上,民间金融期货创新主要集中在投机交易者市场,以内交易为主。创新型品种主要有股指期货配资和国债期货配资,即日内投机交易者通过借助申穆投资或个人的金融期货帐户和资金,实现新保证金交易模式,在原有杠杆基础再度放大杠杆交易,通过保证金工具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再度杠杆化,风险和收益再度杠杆放大。市场中金融期货配资比例是1-10倍,投机交易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交易技术和投资交易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比例。

2016年上半年全国金融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0.09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9.32万亿元,相比2015年上半年累计成交量为2.24亿手和289.73万亿元,同比下降95.7%和96.78%;相比2015年下半年金融期货市场成交量1.168亿手、成交额128.03万亿元,环比下降91.87%和92.72%。 2016年1-5月全国金融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0.083亿手,累计成交额为8.11万亿元,相比2015年1-5月累计成交量为1.63亿手和201.06万亿元,同比下降94.9%和95.97%。

国内金融性创新步伐快于传统金融创新,金融期货创新民间版本创新后来居上,民间金融期货创新主要集中在投机交易者市场,以内交易为主。

创新型品种主要有股指期货配资和国债期货配资,即日内投机交易者通过借助申穆投资或个人的金融期货帐户和资金,实现新保证金交易模式,在原有杠杆基础再度放大杠杆交易,通过保证金工具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再度杠杆化,风险和收益再度杠杆放大。

金融期货问世至今不过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的历史,远不如商品期货的历史悠久,但其发展速度却比商品期货快得多。金融期货交易已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许多重要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交易量甚至超过了其基础金融产品的交易量。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期货日益呈现国际化特征,世界主要金融期货市场的互动性增强,竞争也日趋激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探索期货市场试点33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期货行业面临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中国期货市场正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加速提档的过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资本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开放不断扩大是长期趋势,期货品类扩容与双向开放并举,特定品种国际化路径逐步成型,期货交易所场外平台建设提速,期现结合日益紧密,“保险+期货”进一步扩大规模助力脱贫攻坚,期货市场监管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中国期货市场整体服务质量和能力不断提升。

未来期货行业将如何发展?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期货行业具体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5年中国期货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相 / 关 / 深 / 度 / 报 / 告

期权市场期货市场_期货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_期货市场分析研究 2021年期货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021-2025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分钱手续费,期货公司是噱头还是真心?

第一家国资期货公司上线手机开户,同时推出”1手1分钱手续费“政策,到底是噱头还是真心?

9月中旬,证监会《创新意见》发布,其中明确允许期货公司可以在实名制和适当性的前提下探索网上开户。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只待东风的东航期货在两个小时后就上线了手机开户APP“掌控全球”,并推出手续费“1手1分”的开户优惠活动,获得业内极大关注。那么,国资背景的东航期货为何如此迫切地推出“手机开户”?“1手1分”的手续费直逼“零佣金”,这是对自身利润模式的自信,还是简单的打折优惠?

▉ 开户APP“掌控全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主打开户,“掌控全球”APP可谓抓住了期货投资者的痛点。现场开户是之前期货开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投资者只能等待期货公司开户人员上门或前往营业网点才能办理开户手续,“掌控全球”APP上市后,打破了时空限制给期货投资者带来的不便。用户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安装这款APP,按照提示流程操作,就能随时随地轻松开户,正常情况下第二天就能入金交易。

唯快不破,“掌控全球”APP深耕开户环节,在优化开户体验上做足了功夫。这款轻型APP集成了视频见证、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各项开户必备环节,还添加了开户身份证自动识别功能,只要将身份证对准手机摄像头拍摄后,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开户人信息,省去了手动输入身份信息的麻烦。据用过的人讲,使用这款APP只要几分钟就能完成开户,省时省力,快到了极致。

安全为王,“掌控全球”APP的研发过程以保护期货投资者利益为先,经监管部门检查,系统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先前,期货网上开户最大的软肋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违规操作”。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后,开始鼓励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金融创新,为网上开户摘掉了“违规操作”的帽子。东航期货也始终保持清醒,把维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针对监管机构提出的改进意见,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和升级。新版“掌控全球”APP安全高效,期货投资者可以放心使用手机开户。

▉“1手1分”是噱头还是真心?

巩汉林曾在春晚小品《花盆儿》中那句经典台词——“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最能概括期货投资者在选择开户公司时对手续费的理性考量。此番东航期货推出“1手1分”开户优惠活动,直逼“零佣金”,岂不是“赔本赚吆喝”,服务质量能有保证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从期货行业大趋势看,佣金的下调是迟早的事。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期货公司“增量不增收”态势明显,在40%的交易规模增速下,全国期货公司净利润总额不增反降,较上年微降0.62%。而手续费率水平维持下滑趋势,是“增量不增收”的主要原因。随着期货牌照的放开,期货公司之间的竞争将进入白日化,长期来看,佣金作为其收入来源的比重还会继续下降。如果期货公司只在经纪业务上做文章,未来的生存空间很小。

其次,从东航期货来说,“1手1分”显然是看清这一大趋势后,做出的“主动求变”举动。一方面,主动调低手续费率,让更多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投资者得到实惠,减少市场资金规模的消耗;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升级交易系统,并积极布局,将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定制类增值服务作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要实现这一步,沉淀海量用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既然手续费率已不是东航期货利润预期的重点,那么“1手1分”让利给期货投资者,就是东航期货做出的理性选择,如果其不重视服务质量和客户口碑,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东航期货会这么傻吗?!作为期货投资者,如果你还坚守“手续费等于服务质量”的理念,那你就OUT了!实际上,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免费才是最贵的服务。

关注益财网微信号yicaicom,更多精彩等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