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资本市场

沪港通扬帆,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首航

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沪港通试点将于11月17日启动。同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启动沪港通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沪港通业务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及相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发布《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参与沪股通上市公司网络投票实施指引》的通知,上交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即港股通SPV公司)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发布了首批参与港股通业务证券公司名单、港股通股票名单、2014年港股通交易日安排、以及收取港股通订单路由服务费的通知。

根据统一部署安排,11月15日将进行港股通交易系统通关测试。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指定上交所网站(www.sse.com.cn)发布港股通交易日安排、港股通标的股票名单、参与港股通业务的证券公司名单及其他信息,市场参与人可在上交所网站“沪港通专栏”查询。试点初期,对人民币跨境投资额度实行总量管理,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沪股通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股票268只;首批参与港股通业务会员共89家。

为支持沪港通跨境结算业务,中国结算与香港结算已共同建立了两地业务连接,构建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为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参与沪港通提供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结算服务。

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表示,沪港通的开闸是上交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次重要尝试,是上交所在国际化战略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沪港通开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沪港通机制要根据实践情况逐步完善,上交所市场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将暴露出很多不足。因此,上交所要不断改进工作,修好内功,向国际一流交易所靠拢。”

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表示,沪港通是沪港两地交易所在监管部门指导支持下的精诚合作之作,凝结了双方的智慧与心血,拉开了上交所国际化战略深化的序幕。沪港通独创的制度设计,铺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画卷。上交所将进一步扎实稳妥做好沪港通开闸前的各项工作,注意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确保沪港通顺利上线、平稳运行。

沪港通是一项在上交所与港交所之间建立的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通过此机制,两地市场的投资者可通过本地市场的证券公司,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2014年港股通交易日安排发布,港股通标的股票268只

上交所今日公布了2014年港股通交易日安排、港股通股票名单。沪港通仅在沪港两地均为交易日且能够满足结算安排时开通。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还剩下的2个月不到时间里,除了与A股相同的双休日休市外,圣诞节期间港股通并不开通交易——包括12月24日下午(星期三)、12月25日全天(星期四)和12月26日全天(星期五)。2015年元旦假日——12月29日(星期一)至12月31日(星期三)是否提供港股通服务将在中国证监会关于2015年节假日和休市安排确定后另行公布。

多方协力,两年磨剑

备受瞩目的沪港通,终于即将启航。11月17日,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

从这一天开始,沪港两地双向投资将进入一个新纪元——不仅跨境投资的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投资市场的“玻璃门”,分享两地市场制度变革之红利,共享经济转型发展之成果。

沪港通概念的提出背景,与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要“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在此背景下,上交所对便利两地投资者投资活动,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借力和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与港交所高层一拍即合。双方讨论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两地市场股票联通交易的可行性,并商定了交易封闭运行、人民币交易结算、尊重投资者交易习惯以及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试点起步的原则框架,这次讨论成为沪港通建设的由来。

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原则批准沪港通试点。此后,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上交所和中国结算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成立了沪港通业务领导小组和各业务专项小组,制定了“沪港通筹备上线推进计划”,从业务方案、规则与协议、行业准备、监察与风控、投资者教育与海外推介、舆论宣传、运行管理、应急预案、技术开发与测试等各个方面,切实推进沪港通筹备工作。

期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若干规定》,上交所陆续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试点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港股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指引》等相关业务规则及操作指引。9月4日,上交所、联交所、中登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在沪签署了沪港通《四方协议》,另外,沪港两所两司组织了多次市场测试演练,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和新闻宣传活动。

在历时两年的酝酿筹备过程中,在中国证监会的直接领导和统筹安排下,在人民银行、国务院港澳办的大力支持下,上交所完成了项目论证、规则制定、技术开发、市场动员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此外,沪港通还得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的积极支持。上海市政府、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与库务局、香港证监会、金管局等也对沪港通提供了大力支持。

A股开向世界的“首发车”

沪港通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提升上海与香港两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其带给市场的启示和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沪港通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沪港通既可方便内地投资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也可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便利人民币在两地的有序流动。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进程,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突破口。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沪港通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双向流动,激发市场活力。可以看到,在沪港通宣布当天,市场“雀跃”上涨,当日上证综指从2098点上升到2146点,涨幅超过1.38%。涨势延续至今,6个多月时间里,上证综指的涨幅已经超过了14%。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华生表示,沪港通有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蓝筹市场建设。上交所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最优秀企业群体的主要上市地,一直致力于建设汇聚蓝筹股的世界一流交易所。港交所是高度国际化的交易所,集聚了大批国际机构投资者,也是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重要地点。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在短时间内打通了通向境外股票市场的道路。类似于上交所在香港新筹建了一个股票市场,不仅一下子新挂了268只优质蓝筹股,还同时拥有香港本地约200万投资者,其中很多是世界级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改变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助于引入境外知名机构投资者与资金,提高A股蓝筹市场活跃度,是共同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影响力的积极尝试。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指出,沪港通有利于巩固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助于提高上海及香港两地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香港发展成为内地投资者重要的境外投资市场,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沪港通的制度设计,为投资者提供便利性提供了创新启示。这一创新机制既不改变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也不改变证券市场的组织架构,两地结算机构共同参与,做到两个市场结算风险隔离。投资者沿用既有的证券账户、经纪商和结算服务,不改变投资者的交易习惯,不增加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沪港通为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股票市场提供服务时,能够做到安全、高效、便捷。

投资者高度关注 券商拥抱新机会

沪港通也得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华夏基金表示,如何更好地利用沪港通这一通道“是我们设计产品的出发点”。据悉,该公司设计了沪港通恒生指数ETF,该ETF依托于沪港通天然的制度和效率优势,希望实现比现有跨境ETF更高的运作效率。产品申请已于日前上报中国证监会。

易方达基金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考虑开发专门针对沪港通的分级基金等交易类基金产品。同时,该公司管理的易方达恒生H股ETF也在考虑转变交易方式,起因就在于该ETF所投资的港股和目前公布的可投资标的高度重合,“即部分通过沪港通来投资,而不是用QDII的通道,目前测算更有效率和节省费用。”

个人投资者齐先生表示,非常看好港股的投资机会,沪港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投资通道。目前他已经初步筛选了一批港股,期望对其A股形成很好的补充,“比如TMT、医药等行业多了很多可选标的”。

正在投资港股的个人投资者潘先生说,沪港通开通前,其通过国内券商的香港公司开户投资港股,炒股资金主要是个人以及借助家人帮助换汇,数额较小,也不够方便。因此对于沪港通“非常欢迎,大大地便利了投资港股”。

与此同时,券商也正全力筹备,准备拥抱沪港通带来的新机会。

国泰君安证券经委会执行办主任夏则炎说,公司自主研发了国泰君安港股通柜面系统和富易交易系统,充分保障港股通业务的顺利平稳上线。同时,也为潜在的目标客户举办了各种港股通投资者教育活动,揭示了港股通业务的基本规则和特殊性,介绍了公司的研究服务体系,为今后客户参与香港市场的投资提供支持和服务。

市场各方正在期盼沪港通正式开通日的到来。

捕捉属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时代红利——百万亿市值折射A股市场深刻变化

7月1日,A股总市值连续第二个交易日超过100万亿元。跨过百万亿市值关口,不仅是A股市场规模的突破,更是改革红利、价值驱动与资金认同共振的集中体现,为锚定高质量、突出强本强基的中国资本市场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政策面,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释放政策红利;资金面,流动性持续充裕,提升市场活力;基本面,经济向稳叠加技术突破,提供现实支撑……多因素共振,助力A股市场完成关键一跃。站在百万亿市值新坐标,回望近年来特别是近一年多来A股市场发生的深刻结构性变化,不难发现,百万亿市值的突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从融资主导走向投融资协调发展,市场定位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A股市场通过优化融资规则及完善分红回购机制,推动投融资从单向输血转向动态平衡。融资端,与新“国九条”配套的“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引导资本向科技创新集聚,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资本市场之基。投资端,打通卡点堵点,优化制度环境,大力推动“长钱长投”。2024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分红达2.4万亿元,回购规模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远超IPO与再融资总额。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迭创纪录,权益类ETF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创新持续吸引“长钱”入市,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正向循环。本质上,市场已从融资主导的单极生态,转变为投融资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

从“地产-金融”走向“科技-制造”,行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A股市场持续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的适配性改革,优化制度和产品供给,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创新领域集聚。2024年,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2025年以来,这一占比维持在90%以上。截至目前,沪深北交易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接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四成,科技产业加速崛起并构成重要一极。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已从10年前的12%提升至27%。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传统周期行业公司市值占比持续收缩,大市值公司的金融、地产属性逐步减退,市场逐步从“地产-金融”旧逻辑转向“科技-制造”新范式。资本市场在加力服务创新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结构、效率和投资价值的不断改善。

从“政策救市”转向“制度稳市”,稳定机制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监管部门通过完善退市机制、“长牙带刺”执法及中长期资金引入,系统性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2024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刷新历史纪录;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92项,罚没款金额153.42亿元,为2023年的2.4倍;立体化追责体系加快构建,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筑牢投资者保护防线。央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共8000亿元,支持资本市场政策工具迎来重大创新;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与社保基金、国资央企共同组成稳市“国家队”,市场战略性力量储备不断取得突破。从“应退尽退”到“严监严管”再到“长钱长投”,资本市场也从政策救市走向制度稳市,实现稳市机制建设的重要跨越。

市值突破100万亿元,标记的不仅是A股市场规模的扩张,更是市场生态和投资逻辑从周期主导向价值驱动的跨越,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趋势下的必然!

行稳方能致远。看外部,美联储降息节奏等因素可能带来扰动。看内部,部分板块短期上涨较快,持续上涨离不开盈利增长的支撑。A股行进的道路上仍可能出现荆棘。眼下,更需脚踏实地、稳中求进,扎扎实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显效,在市场运行上体现“稳”,在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市场功能上体现“进”。

持续防风险,强化监管效能,筑牢底线。加强境内外、场内外、期现货联动监测监管,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更好发挥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持续强实体,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固本强基。以市场准入和退出、上市公司监管的硬约束,倒逼企业聚焦主业、规范经营,以并购重组等激活企业价值创造动能,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优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退市过程中投资者保护。

持续活水源,引导“长钱长投”,激活动能。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持续推进市场、产品和机构的全方位开放,拓展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增强A股市场竞争力、吸引力。

在首次突破百万亿市值之际,A股市场迎来又一标志性事件——7月1日,禾元生物IPO申请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成功过会的企业。

风物长宜放眼量。资本市场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市场生态;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正加快涌现,技术突破有望造就若干个万亿级新市场;全球资本正经历再平衡,中国资产的独特战略价值越发引起关注和重视……政策红利、技术革命与市场生态重构越发形成合力,逐步为A股市场积聚系统性价值重估的条件。

因信心而投资,因信念而坚守,因信仰而收获。我们相信,唯有坚守价值投资、拥抱创新主线,方能在这场价值重估与生态重构的历史进程中,捕捉属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时代红利。

老虎证券入选KPMG(毕马威)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50 强

11月22日,饕餮2026 •畅想金融科技的未来十年——毕马威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50颁奖典礼暨研讨会在北京毕马威创新创业共享中心举办。作为获奖企业代表,老虎证券创始人及CEO巫天华出席此次研讨会,并在论坛环节中与行业精英探讨未来互联网券商发展趋势。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KPMG(毕马威)每年推出一份《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报告,去年有7家中国公司上榜。今年,在金融科技这一领域中国企业正在以绝对的加速度上行,KPMG(毕马威)首度发布《中国金融科技50强》。而从榜单来看,支付、借贷、零售银行、保险、财富管理、交易结算六大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瓜分榜单。

KPMG(毕马威)认为,以往不少互金模式、产品都只是既有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创新不足。而金融科技的落脚点在科技,偏重技术属性,该榜单旨在关注中国境内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金融行业的优秀企业和机构。

此次入选中国金融科技50强的老虎证券,则是以互联网股票应用的身份杀出重围。KPMG(毕马威)评审委员会表示:老虎证券通过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中国人投资全球资本市场的门槛和地域限制:一个App就能轻松完成注册、开户、交易全球证券投资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创造性地建立社交化的线上全球股票社区,给予投资者决策支持。

另一方面,KPMG(毕马威)认为老虎证券的核心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基于行情数据覆盖全球主流交易所、交易通道直连交易所和智能询价系统三大核心技术优势,平均每100股,老虎证券能帮助用户优化0.45美金的执行价格。

据了解,老虎证券旗下AppTiger Trade去年7月上线,仅第一个月的交易金额就突破6亿人民币。今年6月,Tiger Trade月交易额突破120亿人民币,用户及交易额都呈井喷式增长。

从投资方看,老虎证券在产品上线前便获得小米科技的亿元规模A轮融资,此前的天使轮中还有真格基金、险峰华兴,甚至美团王兴的身影。

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之外,同时入选本次中国金融科技50强的还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成熟金融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