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去美元化

金价屡创新高,多国为何不想再把黄金放在美英?专家解析背后三个因素

4月21日,上期所黄金期货主力合约突破800元/克关口,再创历史新高。据央视新闻4月19日报道,4月,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国际金价刷新历史新高。在这场全球贸易格局的震荡中,黄金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吸引力持续升温。

此时,全球黄金储备的存放与管理问题也成为焦点。

各国央行黄金储备撤回趋势_外汇储备因素 黃金存量_全球黄金储备存放管理

图据图虫创意

据环球时报4月21日报道,随着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以及部分国家对海外资产安全担忧加剧,多国央行正在加速将存放在美国、英国等地的黄金储备撤回国内。有专家认为,随着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储备多元化等趋势越发明显,各国“金融主权”意识正在加强。随着美、英等黄金保管国的金融影响力逐渐减弱,其作为国际黄金交易枢纽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

什么是“黄金储备”

各国存放逻辑有何不同?

黄金储备量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或影响汇率水平、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据央视新闻报道,世界黄金协会2024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国是迄今为止持有黄金最多的国家,其黄金储备为8133.46吨,是第二大黄金持有国德国的两倍多,其黄金储备占全球地上黄金供应量的近4%。

据环球时报报道,从各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年底,美国以8133.46吨位列全球黄金储备第一,几乎是排名其后的德国、意大利、法国三国储备量之和。中国以2279.56吨位列第五,且今年以来持续增持。另据我国央行数据,截至今年3月末,央行已连续5个月增持黄金,我国黄金储备目前占外汇储备的比例为6.5%,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各国对黄金储备的存放方式不同。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选择将绝大部分黄金存放于本国金库。根据新加坡贵金属交易商Bunker Group的说法,这类国家的主要特点是拥有足够的储存黄金的空间和条件。例如,美国在诺克斯堡金库、丹佛的铸币厂、纽约的西点铸币厂和联邦储备银行等四个地点存放黄金;英格兰银行拥有世界第二大的金库,英国的黄金储备几乎都存放于此;法国将全部黄金存放在巴黎的地下金库内。

数十年来,一些国家出于历史、政治和安全等原因,选择将部分甚至大部分黄金储备存放在国外。虽然并非所有国家都详细披露了本国黄金储备存放地点及具体数量,但据Bunker Group估算,截至2023年3月,美、英两国合计储存了全球黄金储备的约53%。例如,德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存放在美国,意大利近半黄金储备存放在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六成黄金储备也在美国,约35%的黄金储备在英国。

外汇储备因素 黃金存量_各国央行黄金储备撤回趋势_全球黄金储备存放管理

图据图虫创意

风险下金融主权意识觉醒

多国“黄金回家”潮起

据环球时报报道,面对美国政府变化无常的经济政策,关于撤回黄金储备的呼声再次出现。近些年来,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印度、沙特、埃及以及多个非洲国家都撤回了或宣布撤回本国存放在美国和英国的黄金储备。世界黄金协会今年的一份报告表明,近两年,多个国家的央行提出撤回本国存放在外国的黄金储备,“这凸显出一些国家的央行越发重视由本国自行保管其黄金储备”。

例如,印度《今日商业》报道称,出于“地缘政治紧张时期在海外存放黄金有风险”“西方国家冻结俄罗斯资产加剧了其他国家对海外资产安全的担忧”等原因,印度在2024财年已将存放于伦敦的100吨黄金转移回国内金库,这也是自1991年以来印度最大规模的黄金调动,使得印度在国内和在海外的黄金储备量几乎平分。此外,2024年4月,尼日利亚、加纳、喀麦隆等多个非洲国家决定从美国撤回其黄金储备,原因是美国经济迅速恶化的迹象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担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庆对《环球时报》分析,当前国际金融格局动荡,各国对于金融安全与主权控制的理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背后有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激发多国“金融主权”意识增强。尤其是美国频繁动用金融制裁武器,例如冻结央行资产、切断国际资金清算系统等,令许多国家警醒——外汇储备一旦存于他国央行或国际银行,关键时刻可能成为“待宰羔羊”。因此,多国将黄金储备从过去的“储备资产”提升为“战略资产”,强调实体掌控黄金储备。

第二,国际储备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长期以来,美元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由于其风险低、收益稳定、买卖便利,深受各国央行青睐。但近年来,“去美元化”呼声渐起,许多新兴经济体逐步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增持黄金等实物资产和非美货币。

第三,历史记忆与风险权衡变化。冷战时期,出于对本土安全的担忧,各国将黄金存放于纽约、伦敦,而近期托管国政策风险上升,当年选择“受惠于人”的逻辑如今转变为“受制于人”的隐忧。随着黄金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上升,黄金作为国际金融“最终支付手段”和“紧急融资来源”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美国“金库大查账”进展如何?

两个月过去了,尚无明确进展

在全球黄金热潮和避险情绪升温之际,一个关于美国真实黄金储备的“罗生门”事件也引发关注。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美国最大的黄金储备库诺克斯堡金库存有超过1.47亿金衡盎司(约合4572.2吨)黄金。然而,其真实的黄金存量和安全性,受到了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等人的公开质疑。

外汇储备因素 黃金存量_全球黄金储备存放管理_各国央行黄金储备撤回趋势

诺克斯堡金库外景(资料图)

据央视新闻报道,特朗普曾多次表示计划审查诺克斯堡金库。“我们希望诺克斯堡(金库)一切正常,但我们将前往诺克斯堡——最为人喜爱的诺克斯堡——以确保那里有黄金。”特朗普说,“如果那里没有黄金,我们会感到非常沮丧。”

美国政府效率部负责人埃隆·马斯克曾质疑美国黄金储备量的真实性,暗示将审计位于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的金库。马斯克曾发文说:“谁能确定诺克斯堡金库内的黄金没有被偷?或许黄金在,或许不在。那些黄金归美国公众所有!我们要知道黄金是否还在。”

马斯克发文后,联邦参议员兰德·保罗敦促他采取审计行动。保罗发文说:“让我们查。”保罗4月17日还告诉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诺克斯堡及其库存物需要更透明。

尽管特朗普和马斯克曾高调提出“查账”,但两个月过去,曾备受瞩目的“黄金审计大戏”目前尚无明确进展。美国铸币局说,诺克斯堡金库禁止参观,历史上仅有两次例外,分别是1943年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访问,以及1974年国会议员进入检查。

“随着德国官员要求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清点金条,美国黄金储备现状受到质疑。”据环球时报4月21日报道,数字经济新闻网站The Daily Hodl日前这样报道称。

此前,2012年,德国联邦审计署披露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未提供金条清单并阻碍检查,引发争议。2013年至2017年,德国历时4年耗资760万欧元,从纽约和巴黎运回674吨黄金,本土储备占比升至50.6%。据美国贵金属交易商Money Metals分析师等业内人士报告,法国也在2013年至2016年秘密运回其存放在美英等地的221吨黄金储备。

红星新闻记者 邓纾怡 综合环球时报、央视新闻

人民币取代欧元,成俄罗斯第二大受欢迎外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北京报道

近日,俄罗斯外贸银行(VTB)对外宣布,2023年底,人民币占俄罗斯人外币储蓄的25%,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受欢迎的外币。

该行指出,2023年,个人在俄罗斯外贸银行开立的人民币存款超过3.21万笔,投资组合总额超过126亿元人民币,一年内几乎增长了一倍。由此,人民币占据了客户外币储蓄的25%,取代欧元成为第二大受欢迎的外币,美元仍保持第一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丁一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一直在努力减少对美元、欧元等西方货币的依赖,未来对人民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海关总署2023年12月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中俄两国贸易总额达218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历史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俄出口1003.36亿美元,增长50.2%;中国自俄进口1178.40亿美元,增长11.8%。

“中俄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支撑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保证了的金融安全。”丁一凡说,俄罗斯是全球稀有金属储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是全球制造业能力最强大的国家,中俄经济合作将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有望打破美元、欧元结算的传统模式。

丁一凡认为,俄罗斯积极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将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俄罗斯是世界前10大经济体之一,促进人民币在俄使用有巨大示范效应,会引起其他金砖国家模仿。”他说,“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出现使用人民币结算趋势:印度买俄罗斯煤炭用人民币,巴西买俄罗斯化肥用人民币。”

西方空前制裁或加速国际金融体系重构

2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全球治理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发布的《俄乌冲突两周年影响与启示》指出,俄乌冲突作为冷战以来最大的国际事件,对于世界格局的演进和全球秩序的变化已经且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在规则领域,俄乌冲突助推贸易、金融“泛武器化”趋势,世界出现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制裁与反制裁潮;在金融领域,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货币格局多极化的量变积累进程加快,全球资本市场出现2008年以来最大的动荡。

谈及俄乌冲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所长李自国认为,最大的影响体现在对国际金融体系构成的严重冲击,特别是让美元的信用度下降。“西方一直推崇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市场经济原则被西方自己践踏,从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去美元化’,特别是以俄罗斯主导的在中俄贸易、欧亚经济联盟、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中的‘去美元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英指出,在此次俄乌冲突中,西方对俄制裁空前,数量近两万项。其中,美、加、瑞士占比53%,与欧盟英法合计85%。从制裁类型看,西方对俄以金融制裁为主,核心是把俄罗斯全部对外的银行剔除到SWIFT系统之外。

刘英认为,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加速世界格局的重建,全球南方兴起,东升西降,金砖成员翻倍;二是全球秩序的空前重塑,美俄大国博弈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三是国际金融体系面临重构,制裁冲击美元信用、美国信誉,卢布油气动摇石油美元根基;四是全球产供应链的重整;五是制裁让飞机绕道飞越北极带来更多碳排放,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严峻。

西方制裁之下俄经济现韧性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对俄实施多轮多领域制裁,俄经济因此遭遇冲击。但在俄方出台一系列反制措施后,俄经济展现出一定韧性。

当地时间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政府会议上表示,202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计会超过3.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已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论坛当天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俄罗斯未来重塑,中国可积极引导——2022年以来5次赴俄罗斯深度调研21个城市的智库报告》——指出,俄罗斯仍是外交、能源与人才的一等强国,常规军备、智能科技领域的二等国家,经济增长、基建领域的三流国家。

该报告撰写人,王文说,西方2万多次制裁对俄罗斯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的,俄罗斯不可能因为制裁而被打败。但与此同时,俄罗斯也不会在短期内速胜,俄乌冲突恐将持久化,呈现印巴化的状况。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一大批外资宣布撤出俄罗斯,这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撰写的《撤资浪潮之后:在俄外企情况、俄方应对及对我启示》报告指出,美国及其盟友占退出俄罗斯市场公司的绝大多数,民众对俄态度、在俄盈利能力与资产类别影响着各国企业留存率。但俄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缓解了外资撤离冲击。不仅如此,外资退出未必是对俄罗斯的打击,这取决于其所在行业的可替代性与替代效率。

“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时,确实俄罗斯经济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出现了大量的资本外逃,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可是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经济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需求,解决了以前需求不足的问题,没有陷入西方媒体预测的那种困境。”丁一凡认为,俄罗斯经济在冲突期间实现逆势提升的关键就在于俄罗斯没有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这一经验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以金融领域为例,丁一凡指出,在金融制裁刚刚发起的时候,大量资本外逃令卢布的汇率一下子跌了一半以上。但俄罗斯没有用外汇保卫汇率,反而要求进口俄罗斯能源的国家用卢布来结算,有效地维护了卢布的稳定。而在经济领域,当西方资本开始大幅撤离俄罗斯市场时,俄罗斯政府鼓励本土企业和中资企业去填补它们留下的空白,维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很快让实体经济得到了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