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投资工具

世界投资者周丨AI 投资:未来已来,但你真的会用吗?

如今,AI在投资领域的应用已变得无处不在。打开理财APP,智能投顾推荐琳琅满目;阅读金融研报,AI生成的内容屡见不鲜;甚至在评估个人风险偏好时,AI也能提供精准分析。然而,面对AI给出的投资建议,你是否能分辨其可靠性?是否清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建议?这已成为每个投资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01

AI在投资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它到底能做什么?

AI并非“玄学”,其在投资领域的应用已落地为具体工具:

智能投顾

根据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自动配置基金组合,实现“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

AI研报与数据分析

快速分析上市公司财报、宏观经济数据,生成专业研报。

风险实时监测

7×24小时监控市场舆情、个股异动,一旦出现风险信号,立即推送预警等。

02

AI投资的“能”与“不能”

要正确使用AI,首先得看清它的“边界”—— 哪些是优势,哪些是短板。

AI投资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它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挖掘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其次,AI不受情绪影响,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因贪婪或恐惧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此外,AI还能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然而,AI投资并非万能。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缺乏人类的直觉和创造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AI可能无法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此外,AI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一个“黑箱”,投资者难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同时AI模型的准确性也受到数据质量和算法设计的限制,如果数据存在偏差或算法存在缺陷,AI给出的建议也可能出现错误。

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需要警惕非持牌机构和人员以“AI技术”等噱头,从事非法业务。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投资者对AI的信任,通过虚假宣传、夸大收益等手段,诱导投资者参与非法投资活动。因此,投资者在使用AI投资工具时,务必选择正规、持牌的机构和平台,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03

正确使用AI投资:做它的“主人”,而非“仆人”

第一步:确认“资质”,避开“李鬼”

投资前,可通过证监会官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官方平台验证机构是否有合法资质。

第二步:明确“辅助”定位,不交出“决策权”

AI是“投资助理”,而非“决策替代”。当AI给出组合建议后,不妨多问自己:这只基金的重仓股是什么?该行业过去5年的波动特征如何?若自己完全不懂底层资产,盲目跟投无异于“赌博”。

第三步:警惕“完美叙事”,牢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对“AI永不踏空”“100%盈利”等宣传语要高度警惕。投资本质是有风险的,若有人承诺“无风险高收益”,往往是骗局。

第四步:以“长期”视角使用,用AI助力“学习”而非“替代”

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把AI作为“学习工具”:看AI研报时,同步了解“行业分析框架”;看AI风险提示时,学习“如何识别个股风险”——让AI成为你提升投资能力的“阶梯”,而非绕过学习的“捷径”。

小结

总之,AI投资是科技与金融融合的产物,它能提升效率、降低门槛,但绝非“躺着赚钱”的神器。作为投资者,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便利,更要清醒认识到其局限性与潜在风险。希望大家都能学会理性看待AI、谨慎辨别资质、坚持长期投资,让AI成为你投资路上的“助力器”,而非“绊脚石”。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并不等于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也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在了解产品情况、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匹配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

ST股票加星和不加星什么区别?一文看懂风险

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ST股票加星和不加星到底有啥不一样?说实话,这两年退市新规越来越严,ST板块早就不是以前那个重组天堂了,要是分不清这俩区别,真可能踩进退市大坑。今天我就用自己的经验,跟大家掰扯清楚这事儿,再说说普通散户怎么避开ST股的雷。

ST股退市风险等级_ST加星和不加星区别_如何开通购买st股票

先得明确一个核心:ST加星和不加星,本质是风险等级的区别。不加星的ST,全称是其他风险警示,简单说就是公司可能存在非退市级的风险,比如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财务造假被处罚过,或者公司生产经营受严重影响(比如主要工厂停工)。这种股票虽然有风险,但只要不触发退市条件,暂时不会退市。

加星的ST,也就是*ST,是退市风险警示,这就严重了——公司已经摸到退市红线了。根据2023年的退市新规,常见的加星情况有几种: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连续两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说白了,*ST股就是离退市只差一步的股票,比如去年有只*ST股,因为连续三年营收低于1亿且净利润为负,最终退市,股价从几块钱跌到几毛钱,手里有票的散户基本血本无归。

普通散户最头疼的是啥?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的财报、监管问询函、股东动向这些信息,散落在交易所公告、公司官网、财经新闻里,自己一个个查费时又费力,等你搞明白,可能股价已经跌完了。我之前帮一个朋友看某只ST股,他自己翻财报半天没看懂,结果我用希财舆情宝一查,里面直接汇总了近三年营收是否达标净资产是否为负这些关键数据,还标了红色的退市风险高预警提示,比自己啃财报效率高多了。

那具体怎么判断一只ST股能不能碰?我总结了三个必看的点,都是我自己实操中验证过的:

第一,先看戴帽原因。如果是因为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这种其他风险警示(不加星ST),只要公司把钱还了、担保解除了,是有可能摘帽的。但如果是*ST(加星),尤其是因为净利润+营收不达标净资产为负,那摘帽难度就大了,除非主营业务突然反转,否则退市概率很高。

第二,盯紧监管动态。交易所给ST股发的问询函、关注函,藏着很多信号。比如问营收真实性净利润计算是否合规,这些问题要是答不上来,或者答复被交易所质疑,基本就是退市前奏。我一般用希财舆情宝的监管处罚模块,它会实时抓取这些公告,还会用AI解读对股票的利空影响,比如标严重利空的,我肯定直接pass。

第三,财务数据别只看净利润。退市新规里净利润+营收双指标很关键——哪怕净利润为正,但营收低于1亿元,一样可能被*ST。普通散户容易忽略营收扣除项(比如卖资产的收入不算),但舆情宝的财务评分功能会帮你拆解开,它把经营盈利能力单独评分,低于40分的ST股,我基本不会碰。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问:这些数据我自己查太麻烦,有没有简单点的工具?其实我现在看ST股,90%的信息都来自希财舆情宝。它最实用的不是给你堆数据,而是直接划重点——比如风险预警里标商誉减值风险股东大幅减持,这些都是我之前踩过的坑,现在有工具提前提示,省心多了。

而且它有个舆情评分功能,0-100分对应风险等级,*ST股要是评分低于30分(负面或严重负面),我连看都不看。前阵子有只ST股,舆情评分从50分一路跌到25分,我朋友不听劝买了,结果两周后就收到退市通知,悔得肠子都青了。

对了,现在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舆情报告风险预警的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钱就能先试试。说实话,一杯奶茶钱就能开通会员,比起踩雷亏几万,这点投入真不算啥。你要是担心没用,先免费体验几天,看看它的风险预警准不准,再决定要不要开通。

最后想说句掏心窝的话:ST股确实有人靠它翻倍,但那是极少数摘帽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退市后血本无归。普通散户别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用工具把风险筛一遍,比啥都强。要是想试试舆情宝,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体验,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ST股的风险提示,不用自己盯盘也能掌握动态。

记住,炒股不是赌大小,避开雷区,才能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