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期货市场

菜籽粕期权今日上市

1月16日,菜籽粕期权将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期货市场2020年上市的首个新工具,也是继白糖、棉花、PTA和甲醇等期权后郑商所上市的第5个期权品种。菜籽粕期权的上市标志着郑商所在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期权市场品种体系、满足市场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等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产业参与积极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对新时代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具体到期货市场韧性建设上,主要体现在品种工具丰富、交易流动性适度,以持仓规模为标志的市场厚度足够、以产业企业为代表的投资者参与充分等方面。

白糖期权是郑商所上市的第一个期权品种,也是中国期货市场首批上市的期权品种之一。白糖期权上市以来,市场运行平稳、交投活跃。2019年白糖期权累计成交677.3万手(单边,下同),日均成交2.8万手,较上年增长46.8%;日均持仓13.2万手,较上年增长15.7%。

场内白糖期权的上市,给整个行业的定价模式、市场格局及产业竞争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积极变化。两年多来,涉糖企业积极参与期货、期权市场,利用期权的灵活性,针对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出不同策略组合,实现资金占用更少、风控更确定、策略更精细的风险管理。

除了利用白糖期权进行套保,场内期权也逐步运用于“保险+期货”项目。在2018年郑商所16个白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中,就有8个项目使用场内期权对冲风险。白糖期权上市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始运用场内期权进行风险对冲,有效降低了对冲成本,增强了抵御价格风险的保障能力,减少了蔗农保费支出,提升了“保险+期货”项目效益。

和白糖期权一样,棉花期权自去年1月在郑商所上市后运行平稳。截至2019年12月31日,棉花期权累计成交346.4万手,日均成交1.5万手,日均持仓8.1万手。场内棉花期权也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了更灵活、方便、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菜籽粕期权上市恰逢PTA期权与甲醇期权上市满月。PTA期权与甲醇期权上市以来,市场运行平稳,价格合理有效,投资者有序入市,部分产业企业尝试运用期权套保。据统计,截至2020年1月15日,PTA期权、甲醇期权上市首月运行22个交易日,PTA期权累计单边成交量达到28.1万手,成交额为1.2亿元,日均持仓量为2.9万手;甲醇期权累计单边成交量达到29.9万手,成交额为1.7亿元,日均持仓量为2.3万手。

数据显示,2019年郑商所期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12月31日,郑商所全年期权累计成交1060.1万手,较上年459.3万手增长130.8%;郑商所期权开户数较2019年初增长了478.9%,其中法人参与数为1690户。法人客户成交和持仓占比分别为64.3%和53.5%。

期货期权相互促进

2019年,郑商所共上市3个期权品种,成为国内上市期权数量最多的期货交易所,建设丰富品种工具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白糖、棉花期权在促进标的期货市场平稳运行、发挥功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初步显现。

随着期权市场培育深化、流动性增加,更多期权对冲、期权行权以及期权与期货跨市场套利交易,有助于标的期货近月合约活跃和连续合约活跃。同时,该负责人介绍,从郑商所已上市期权运行情况来看,期货近月活跃也带动了期权市场客户参与近月及非活跃期权合约交易,如白糖和棉花期权1911系列合约到9月份已成为次主力合约,成交占比均达20%以上。

从白糖期货、现货价格周期性波动趋势来看,特别是在白糖期权上市以后,白糖期货“削峰填谷”、熨平现货价格波动幅度的引导作用日益显著。

迎接更大发展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郑商所已上市期权品种共计35个月份、1136个合约到期,各月份(含主力月份和非主力月份)到期日行权业务开展顺利。期权行权效率保持较高水平,客户行权、放弃选择操作适当;会员对客户期权到期日提醒、行权资金检查、批量放弃等业务操作正确;交易所端到期日自动行权及放弃处理、结算顺畅。

郑商所在期权合约研发过程中,借鉴国际市场惯例,结合我国期货市场实际及已上市期权运行经验,充分考虑品种特点,力求科学设计合约规则,做好市场风险防范。

在提升市场监管效能方面,该负责人介绍,郑商所市场监察系统采用期货、期权一体化设计,针对期权风险特点,建立期权价格预警体系,分会员、分客户对期货、期权持仓进行实时监控,防范市场操纵风险。目前,郑商所正在建设新一代监察系统,将运用现代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提升期货、期权一体化监控水平。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郑商所将持续开展期权知识培训,进一步创新投教方式,更好地满足市场期权人才需求。做好产业企业的期权深度实务培训,持续组织期权讲习所,充分发挥“产业基地”企业以“点带面”效果,带动更多产业链企业利用期权管理风险。在确保已上市期权品种的平稳运行的同时,持续优化规则制度和技术系统,积极推动动力煤等更多期权品种研发上市,努力建设更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期货市场。

国内第三个场内商品期权获批 铜期权9月21日起开始交易

8月31日下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近日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自今年9月21日起开展铜期权交易。

铜期权将成为国内首个工业期货期权品种,上期所方面也已经为铜期权的正式上线做了一系列先期准备工作。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铜期权是继豆粕、白糖期权后,国内第三个场内商品期权。有衍生品行业人士指出,场内铜期权的推出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多了一个交易品种,对机构来说也多了一个风险对冲的工具。

据悉,之前场外市场就一直有铜期权交易。有分析认为,在场内铜期权正式上线后,随着参与铜期权的投资人群体变大,场外铜期权也仍会有发展空间。

丰富期货市场风险管理需求

不久后,投资人将迎来一个新的可供交易场内商品期权品种。

8月31日下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近日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自今年9月21日起开展铜期权交易。

铜期权将成为国内首个工业期货期权品种。

多年来,我国精炼铜生产加工及消费一直居于全球首位,参与企业众多,风险管理需求强烈。从国内来看,上海铜期货市场是市场功能发挥较好的商品期货市场之一,具有市场规模大、合约连续性和流动性好、投资者结构相对成熟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需求。

来自上期所的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上期所铜期货单边成交量为2494.33万手,成交金额为6.51万亿元,日均单边持仓量为38.67万手,其中法人客户持仓量占比为64.42%。作为风险管理重要工具,期权可以进一步丰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需求,因此,市场对推出基于铜期货的期权产品呼声较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上期所就已经为铜期权的正式上线做了一系列先期准备工作。

今年8月9日,上期所曾发布铜期权合约及相关规则,包括《上海期货交易所阴极铜期货期权合约(征求意见稿)》、《上海期货交易所期权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上海期货交易所期权做市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上海期货交易所期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其他配套实施细则修订案。而今年5月下旬起,上期所就开展了铜期货期权仿真交易。

上期所相关负责人指出,对于铜期权的上市,上期所所做的具体准备包括:

一、坚持国际标准同本土优势相结合,科学设计铜期权合约规则;

二、充分进行市场调研,走访了铜产业链客户、期货公司及交易所等机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三、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培训和投资者教育,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开展多场铜期权合约规则的市场培训会,让市场投资者熟悉合约规则;

四、完成开展铜期权上市交易的技术准备工作,前期大量技术测试及仿真比赛的开展,为上市铜期权打下了基础。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期所将继续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要求,逐一落实各项工作,为铜期权上市做好充分准备,确保交易的平稳开展和稳健运行。

期权可覆盖传统期货缺陷

某期货公司场外衍生品相关负责人8月31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获批的铜期权将是继豆粕、白糖期权后,国内第三个场内商品期权。而场外的商品期权品种就更多更丰富了,目前绝大部分活跃的商品场外期权都有覆盖。

而某期货公司期权交易经理则称:“之前场外市场就一直有铜期权,有不少客户参与场外铜期权的交易。”据他介绍,场内铜期权与场外铜期权的区别是一个标准化,一个非标;一个竞价,一个定价。

上述场外衍生品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场内铜期权正式上线后,场外铜期权的交易不一定会减少。因为场内铜期权上市后,市场上对于铜期权有了解和进行参与的投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整个市场的规模也会变大。

上述期权交易经理也表示,在场内铜期权上线后,未来客户应该在两个市场都会参与;随着参与铜期权的投资人群体变大,场外铜期权也仍会有发展空间。

总体上,机构人士对场内铜期权的推出持欢迎态度。上述场外衍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场内铜期权的推出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多了一个交易品种,对于我们来说也多了一个风险对冲的工具。”

商品期权是现阶段一种较为成熟的规避和管理商品风险的金融工具。据了解,期权的特有风险管理优势可以覆盖传统期货工具的缺陷。近年来,实体企业对期权这一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趋于增长。以套期保值为例,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核心是锁价,需要付出有利方向的机会成本,而期权套期保值的核心是保价,付出的仅是权利金,仍然保留了向有利方向变动的可能。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