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按银监会在2015年9月2日公布, 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的第二章第六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并在第七至十条明确了管理治理结构的各层级须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显然易见,组织架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以某大美资银行为例,从该行的“风险管理和治理框架”设置情况看,全球司库(Global Treasurer)和投资总监负责衡量、监察、报告和管理全行的流动性、利率和汇率风险,法律和合规负责牵头管理法律和信托风险。除各业务线的风险委员会和上述全行性功能部门外,该行还设立一个投资委员会、资产负债委员会和两个其它风险相关的委员会:即风险工作组和市场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成员由银行的高管人员组成,成员包括:各业务线代表、风险管理、财务和其他高管人员。这些委员会成员经常聚会就范围广泛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确保现有(当前)的风险因素在全行业务领域得到广泛和全面的考虑,其中选题包括:现行市场环境条件和其他外部事件、现有风险敞口和集中度等。风险工作组每月召开会议,审议风险政策、风险方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监管合规等事宜和由业务线风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市场委员会由风险总监主持,最少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就重大风险问题及对应所采取的措施的适当性进行审议和决策,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额度限额、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大额、高风险业务和对冲策略等。

与此同时,在上述“风险管理和治理框架”下,该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该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该行的资产负债委员会

The Asset Liability Committee (以下简称“ALCO”)

由直接向首席营运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 COO)的全球司库负责主持和领导,并负责监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流动性风险和结构性利率风险。 ALCO 负责审查银行的整体结构性利率风险头寸(Firm’s overall structural interest rate risk position)、资金需求和策略以及资产证券化安排计划(以及因有关资产证券化计划安排需要而须要作出的对应的流动性支持安排) (and any required liquidity support by the Firm of such programs). ALCO还负责审查和审批银行的转移定价政策 (Transfer Pricing Policy )

并通过转移定价把业务线(具体业务单位)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其他财务风险等转移到司库进行集中管理(through which lines of business “transfer” interest rate risk to Treasury)

、银行集团姊妹公司间的资金和流动性政策以及审批银行的应急资金计划。该行风险管理和治理框架可概括如下图:

图一:某大美资银行风险管理和治理框架示意图

商业银行头寸管理问题_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组织架构_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在该行上述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架构下,其流动性管理架构则主要体现在:(1)董事会审查银行流动性政策和应急资金计划(The BOARD OF Directors reviews the Corporation’s liquidity policy and contingency funding plan);(2)资产负债委员会制定总体流动性政策和执行应急资金计划(The ALCO Committee sets the overall liquidity policy and executes the contingency funding plan);(3)流动性风险委员会负责监察、统御流动性问题、政策、指引和应急资金计划及它们的执行与落实。该委员会每月会议一次以审查评估全行性的流动性问题及未来资金问题(The Liquidity Risk Committee (LRC) is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liquidity issues, policy guidance and adherence, and contingency planning. The group meets monthly to review firm-wide liquidity as well as identify and mitigate future funding concerns.)。该行的流动性管理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二:某大美资银行流动性管理架构(Management Structure)示意图

商业银行头寸管理问题_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_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组织架构

就该行全球司库而言,其核心工作职责包括:(1)利用本外币市场专业经验,负责全行因业务运作而带来的利率风险进行集中性管理;(2)根据对市场趋势判断,增加或降低利率敏感度和确定适当的资产分配以让股东价值最大化;(3)让全球财资业务的活动有机地配合全行的交易活动,并为有关交易活动提供平衡和多元化。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该行全球司库的主要职责包括:(1)对本行业务单位因业务运作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2)确保全行资金需要得到随时的满足,并确保价格的连贯性、可随时全球市场以及在一段时间内能让资金成本最低化;(3)与本行有关业务单位合作解决与有关业务相关的流动性问题或相关事宜。

资金头寸管理

资金头寸管理,是商业银行在保证日常支付、满足合理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对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的调节,实现资产负债总量平衡、结构合理,保证既不因资金脱节发生支付困难,又不因资金闲置而造成浪费,是对资金头寸效用最大化的管理,也是商业银行实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统一动态管理的过程。

资金头寸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头寸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不同日期头寸缺口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日间头寸管理的思路是,根据头寸实际余额、当日不同时点跨行来走款等估算当日各个时点的资金头寸,随后通过货币台对资金头寸与头寸留存目标之间的差额进行调剂,及时有效地管控当日即时头寸规模。

资金头寸管理的流程

一般来说,不同银行在资金头寸管理中遵循的原则与方法基本一致,其差别主要在于资金头寸留存大小与资金来源及运用渠道的不同。资金头寸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头寸留存的目标限额。商业银行应确保日终头寸余额满足监管限额要求和内部管理限额要求。从监管限额要求看,当前我国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已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按旬考核)。也就是,在维持期内,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为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的变革,极大提升了商业银行资金头寸管理的灵活性。

内部管理限额要求看,管理能力不足、经营保守或者市场融资渠道匮乏的商业银行一般会设定高于监管限额的行内限额,即日终头寸规模高于法定准备金要求;管理能力较强、经营激进或市场融资渠道广泛的银行则可能会将日终头寸限额定为不低于法定准备金要求,或者允许日终头寸突破法定准备金要求。实践中,头寸管理主要针对的是超额准备金规模的管理,对日终超额准备金设定一个目标值。

第二,明确影响资金头寸的因素。在“一点接入一点清算”模式下,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只有总行一个清算账户,行内的资金划拨并不会影响银行头寸变化,因而不在头寸匡算的范围内。所以,商业银行在匡算头寸时只需关注全行所有真实预期的、跨行来走款。

其中,现金流无法准确预测的业务包括存款、贷款、缴存准备金、分红、表外承诺、托管、理财等,因而需要对这些业务引发的跨行来走款进行预报,以便准确匡算当日资金头寸;现金流可以准确预测的业务包括有明确到期日的债券、同业往来等投融资业务,可以直接获取相关现金流的数据。

从业务的具体影响看,客户的取款可使头寸变少,从其他行转进来的存款可使头寸变多;向客户投放贷款可使头寸变少,客户偿还贷款可使头寸变多;银行持有的债券、同业存款、同业拆借、理财等资产的利息收入和到期资金回流会使头寸增加;银行增加债券等资产的配置等会使头寸减少。(内容来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年10月))。

日间头寸管理的原则

资金头寸管理的原则是:统一调度、头寸集中、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1)统一调度:是指商业银行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全行资金的统一调度、筹集和运作。

2)头寸集中:是指各营业机构在保留满足正常业务所需的头寸后,应将富余头寸及时集中到总行,由总行统一管理。

3)分级管理:是指总行负责全行资金头寸管理及监控;各营业机构负责辖内资金头寸管理。

4)分工负责:是指总行计划财务部、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资产管理部、金融同业部、公司银行部等各部门及各分支行根据资金头寸管理办法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与协作,在防范资金风险基础上,提高资金效益。

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意义

1、高效的流动性风险反应机制

伴随着日常头寸管理和报送工作的,是各级头寸报送人员、资金管理人员对相关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全方面了解,通过头寸报送体系,最终将全行情况汇总到总行头寸管理员,形成了高效的信息传导和反应机制。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资金头寸报送体系不仅起到业务头寸报送作用,还肩负起流动性风险识别、预警和报告的职能,在全行出现挤兑等流动性风险事件时,资金头寸管理人员往往第一时间发现并反馈,在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各项政策执行和落地的基础

总行资金管理人员通过汇总各业务条线及分行头寸报送情况,以及对规律性业务发展情况的预判,可以匡算出未来某一期限内全行头寸分布,通过头寸分布情况可以直观了解全行哪一阶段有资金富余、哪一阶段存在资金缺口。资金头寸前瞻性的匡算结果,通过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广义信贷规模管控、经济资本配置等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配合,作为全行某一时期资金策略制定基础,实现指导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资金头寸管理通过对商业银行往来业务的监测,对业务开展进行事后统计分析、报告,作为资金策略执行效果的评价,绩效考核管理的依据。

3、保障业务允许,实现三性统一

商业银行通过资金头寸管理,除了有效保证全行各类支付需求、支撑各类资产业务的开展之外,还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为商业银行带来效益,满足商业银行盈利性的要求。

商业银行通过资金头寸管理,对内可以保障清算的平稳运行和经营可持续性,对外可以满足监管红线的备付金要求。短期来看,可以保障商业银行日间业务正常开展,满足监管和内部管理的要求,同时避免日终备付金过高,出现资金闲置,有效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如:在满足监管要求情况下,商业银行每年日均超额准备金压降10亿元,按隔夜质押式回购价格2%计算,则每年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2000万的额外收益。中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持续的监测全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各个业务条线运行情况,分析关键时点预期资金缺口变动,合理地制定融资计划等。通过对内、对外、短期、中长期不同角度对全行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分析,将流动性风险或其他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有效地保障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平稳和健康发展,真正地实现了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地有效统一。

基础头寸概述,什么是基础头寸

基础头寸指的是商业银行随时可用的资金量,是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的最后支付手段。

它由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构成,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和业务库存现金。

公式

基础头寸=在中央银行的清算存款+库存现金

其中,库存现金是为客户提现保持的备付金,用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流通;

在中央银行的清算存款是为有往来的金融机构保持的备付金,在金融机构之间流通。

区别

可用头寸与基础头寸在数量上不相等,可能大于或小于基础头寸。

基础头寸是实际可随时支用的资金,而可用资金中除了基础头寸之外的部分外,尚未通过帐户实际发生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资金。

资金头寸的分类

资金头寸”简称“头寸”,指是一种以买入或卖出表达的交易意向。头寸可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

“可贷资金头寸”商业银行在某一时期内,可直接用于贷款发放和投资的资金,它来自商业银行可用头寸,但又不等同于可用头寸。基础头寸=业务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以上两项作为基础头寸,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商业银行随时可运用的资金,而且还是商业银行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支付手段,无论是客户存款的提取和转移,还是对同业和中央银行的资金清算,都须通过基础头寸而进行,二者彼此依存、相互转化。我国银行会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提取现金必须在其超额准备金存款余额之内,其业务库存现金的超额部分又必须上缴中央银行,并同时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基础头寸与可用头寸的区别区别在于:基础头寸实际存在于银行业务库及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是商业银行实际的即期可用资金。可用头寸中应调出清出的资金在尚未实际发生之前,是一种现实的但预期会减少的可用资金,而可用头寸中应调入清人的资金在实际未发生之前,是一种非现实、但预期可用的资金。上述应调入调出、清人清出资金的实际发生,会使可用资金的数量发生增、减,最终才形成商业银行实际可运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