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期权一时间成了资本市场最大的“灰犀牛”。
近日,一则“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因违规参与场外期权交易被警方带走调查”的传闻冲上微博热搜,并持续发酵。据悉,该事件涉及300多名基金经理,锁定了30多位,并称这是“公募基金行业最大的丑闻”。
不仅如此,该爆料者又连续发布多条有关场外期权交易的微博,并表示“场外期权的交易模式也是很自由的,押注涨,押注跌,押注波动率只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交易。场外期权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批发转零售的现象”。
公募基金公司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但目前已有多家回应“不存在该情况”。
最为可笑的是,本是公募家的事,一家来自深圳前海的私募基金建泓时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却意外“躺枪”,谁让旗下私募基金“建泓时光二号”有那么高的收益率呢,近一年收益高达4346.73%。
抛开不说这种行为是否违规违法,自会有相关监管机构下定论,我们就且谈谈这场舆论漩涡的“场外期权”究竟是何方神圣?基金经理为何要玩场外期权?遭查发酵下,离职的基金经理怎么就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01
场外期权特征有二:高门槛、高杠杆
事实上,期权起源于保险,作为一种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期权卖方给予期权买方的一种承诺。简言之,本质上期权就是一种选择权,就以看涨期权为例,如果预计股票将上涨,可以提前买入看涨期权,若后续股票如期上涨,便可以收获丰富利润。
而场内、场外其实指的就是交易渠道。也就是说,场外期权就是在交易所市场外交易的期权。
场外期权之所以会诞生,初衷是为了满足包括券商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者不断差异化的风险管理需求。毕竟资本市场在持续扩容,投资需求也随之旺盛。
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分支,场外期权市场规模同样在大幅增长。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场外衍生品市场存量初始名义本金规模20167.17亿元,全年累计新增84038.01亿元,同比增长76.56%。其中场外期权存量名义本金规模9906.5亿元,全年累计新增36310.66亿元,同比增长39.41%。
值得一提的是,场外期权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投资门槛较高,仅限专业机构投资者。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专业机构投资者还需满足:法人参与需满足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金融资产不低于2000万元,具有3年以上证券、基金、期货等相关投资经验;资管机构代表产品参与需要满足近一年末管理的金融资产规模不低于5亿元,具备2年以上金融产品管理经验等。
场外期权交易主要以证券公司为交易商,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券商都能成为交易商。目前监管层对券商参与场外期权交易实施分层管理,分为一级交易商和二级交易商。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截至8月6日场外期权交易商名单,一级交易商共8家,可在沪深交易所开立场内个股对冲交易专用账户,直接开展对冲交易;二级交易商共计36家,仅能与一级交易商进行场内个股对冲交易,不得自行或与一级交易商之外的交易对手开展场内个股对冲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