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论中国经济:金融、地产、债务里的“因为和所以”

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上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上海开幕,中国人民银行同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并回应了中外媒体关注的问题。

周小川的每一次新闻发布会都可能是全球金融界聚焦眼球的盛会,今天也不例外。1个多小时的你问我答中,小川行长都告诉我们哪些中国金融政策的“因为和所以”呢?

热点一:外汇储备持续减少,资本外流担忧四起,央行是否有应对?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4年6月到去年底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国的外汇储备从接近4万亿美元的水平快速减少到了3.3万亿美元。尤其是,去年11月到今年1月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外储下降近3000亿美元,由此引发了有关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能够保障未来的进口需求以及支付对外债务的讨论。

周小川对此表示,资本流动多数情况是正常的。大家可以参考IMF对于合适外汇储备规模的说法,但恐怕很难说有某种固定观点占主导优势,来衡量外汇储备规模,不用担心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政策上怎么去保持外汇储备呢?首先,宏观政策要正确,由不平衡走向平衡,供给侧改革对宏观经济健康性也非常重要。当然,汇率政策也应该是相对正确的。第二,大家要关注国际的各种变动,特别是新兴市场,要加强协调,减少溢出效应。

热点二:“竞争性贬值”?周小川表示“呵呵”

近期,国际市场动荡频繁,外汇、大宗市场都有大幅涨跌的表现,让很多人的心难以安然放下。而随着一些国家宽松再宽松政策的执行,多国货币相继出现贬值,有了这么一个词,叫“竞争性贬值”。中国会站到“竞争性贬值”的行列里吗?

周小川回应称,不会。中国历来的观点是反对竞争性贬值,反对用贬值赢得出口竞争力。同时,中国去年净出口数量非常大,货物贸易顺差接近6000亿美元,所以不会用参与竞争性贬值,来增强中国的出口能力。

热点三:中国债务率高,还在持续增长,怎么办?

欠债还钱,还不了有个流行词叫“资金链断裂”,然后跟着个流行词叫“跑路”。一个两个企业跑了不可怕,连政府都还不上钱问题可就大了。于是有记者关注到,中国总体债务水平已经占到GDP的250%,还在不断增加,怎么办?

周小川表示中国政府和央行高度关注债务问题,并分析了三点原因: 一是,中国储蓄率高,接近50%,其中最主要的是居民储蓄。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储蓄率仅为百分之十几。由于资本市场还在发育过程中,大量储蓄走银行系统。当然,也有一部分走债券市场,所以债务会比别的国家高一些。

二是,如果一个国家股本融资、股票市场发育得比较成熟,就会有很多资金通过股本融资变成企业股权,债务就可以少一点。中国有强烈愿望,使股本融资的市场更好发展,但确实不能拔苗助长。

三是,中国白手起家,过去底子太薄。现在机会又很好,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办企业、投资等,就靠借钱。相信随着中国国内财富的慢慢积累,靠借债的做法也会有所降低。所以,要有耐心,既要防止过高债务率可能出现和造成的问题,也要审慎分析国情,寻找一条道路,逐步缓解这样的现象。

热点四:降杠杆和房贷供应增加,矛盾吗?

前不久,央行等几部委频频出台地产新政,居民首套房贷、二套房贷的首付水平都有下降,房贷利率更是从去年以来就在低位徘徊,85折重回江湖。而今年一月份,我国新增信贷2.5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住户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就增加了4783亿元。这是在加杠杆吗?我们又该如何去完成今年“去杠杆”的总体任务要求?周小川的回应中看,倾向个人住房贷款有其内在逻辑,央行的监管思路也在调整。

周小川指出,从中国的情况看,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总贷款中的比重相对偏低,很多国家住房贷款可能占总贷款的40%-50%,中国才百分之十几,比例较低,有发展的机会。另外,在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之下,将来应该加强对银行总体健康程度的考核。

而对于如何去杠杆?周小川表示,应该更关注的是企业和地方政府。中国要想控制杠杆率,关键是如何应对企业杠杠率过高的问题,也要关注地方政府杠杆率偏高的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